昨天中午买好票,下午努力虐待键盘,好赶上去看六点半的“狗十三”。结果我是按计划六点前结束工作了,出门还没走到轻轨站,平台竟把我的订单取消了。点进去重新买,发现整个影厅没卖出去一张票,再买也买不上。不想深究原因了,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个行业是坦坦荡荡的。
狗十三的英文片名是Einstein and Einstein. 第一只爱因斯坦丢的时候,我隐隐觉得导演没能克制住煽情的心,小演员的情绪又差了一些层次,于是满心抵触,甚至还有点想走。
不过,随着影片对背景的进一步交代,观众开始习惯片子对生活的还原度,了解其节奏和讲述风格,代入就感逐渐增强了。
此后,观众能够在同一场景中迅速地在李玩、李堂、父亲、阿姨、爷爷奶奶甚至昭昭的视角和逻辑中跳转。
电影中的每一次冲突,都可以用沟通不当来归因,可沟通又何其困难!寥寥几个人物,多少还带有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可影片通过他们呈现给我们的却是人与人之间割裂的巨大鸿沟。
其中有不同年龄的人因各自所面对世界的不同而产生的疏离,有因身份不同而带来的视角的差异,还有纯粹的性格差异、不信任、提防、退缩。
李玩是个喜欢物理的非典型女孩儿,还有青春期孩子的敏感、叛逆和不善表达。这样的她对爸爸和爷爷奶奶来说就是一道难解的迷题。好好的一个闺女,怎么就那么“不懂事”呢?而家长在尝试各种方法恩威并施想要对孩子“好”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走进过孩子的世界,了解她对宇宙的想象,对成长的好奇与惶恐。
阿姨的世故得体让人略略反感,她熟谙御夫之术,懂得如何与公婆打交道,擅长酒桌圆场,还在第一只爱因斯坦走丢后,找了相像的狗来谎称找回了它,安抚除了李玩外其他家人的情绪。她整个人让人挑不出毛病,却也让人找不到一点真诚。只有在第二只爱因斯坦咬了昭昭之后,作为母亲,她严辞判爱因斯坦死刑要求送它去狗肉店时,我才看到了她的人情味。只是狗又何辜。平克弗洛伊德有首歌叫nobody home,里面有一句写到:当我还是一条好狗的时候,他们会偶尔扔给我一块骨头。(When I'm a good dog they sometimes throw me a bone.)真是炎凉。
故事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还有妥协;难的是沟通,是生活本身的荒诞特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避无可避的孤独,是恰到好处的克制和放弃。这些,影片都表达得细腻真实,并没有脸谱化的“坏爸爸”或者受迫害的“小白兔”形象。
读《学会生存》时只记住了一个观点,说人的成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每个人都在变成熟的路上,但每个人都还没有成熟。电影可能想说,当放弃事事较真的时候,人就长大了。但这个长大在更强大的现实中又算不得什么。
事业有成的爸爸在酒桌上世故地迎合张伯可笑的虚荣心,在英语老师面前强迫李玩将兴趣小组从天文改成英语(张伯和吴老师两个小角色真是十分精彩),最后还不是在挂掉前妻电话后被女儿的问题问得哭成泪人。
最后一幕是昭昭学滑冰的镜头。众人看着他在冰上踉踉跄跄跌倒又站起来,哭得让人心疼,却也没有干涉,因为大家都知道“以后这样的事儿还多着呢。”
18.1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