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间,照例是看个电影。
韩国电影,世界上最美丽的离别。
讲述的是一个家庭里,一对夫妇,妇人有个得了老年痴呆、经常摔东西砸碗的婆婆、一个在家里什么也不干也不关心父母姐妹的儿子、一个长的很漂亮工作也不错但却迷恋有妇之夫的女儿、一个只知道赌博和打老婆的弟弟。某日,女主查出来有癌症晚期,在自己作为医生明确知道这个病不能治疗的情况下,坚持要为老婆开刀的老公,又因迟到早退被医院辞退。整个家庭一片灾难。
女主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丈夫被辞退,又因自己经常吐血,知道了病情,万念俱灰的女主没有慌张,把多年来自己买的、受益人是自己弟弟的保单给了弟媳妇并嘱咐他们好好生活;屋子里贴满了便条告诉孩子们该怎么照顾祖母;和儿子谈心,组织已经快要分手的儿子和其女友减免促使其和好,并嘱咐他如果有孩子要生下来并且善待孩子;和女儿谈心,女儿在得知母亲的疾病后悲痛万分给男友打电话却被男友以老婆在家不能出来给拒绝遂决定分手。
做好这一切后,女主在夜晚进入婆婆房中,溜了一番眼泪中,拿起枕头,预备将自己的婆婆捂死,以免婆婆在她嘶吼拖累孩子们,毕竟孩子们没有照顾过祖母,而失去了记忆的祖母又比较难伺候。哭声惊醒了全家人,于是孩子们得知自己的母亲时间不久了,全家哀恸。
男主在乡下买了个房子,装修按老婆喜欢的来,在某日,用车将老婆接到了房子里,过完了老婆剩下的日子。在这段日子里,男主给老婆洗澡,表演滑稽戏,讲笑话,讲悄悄话,还给女主盖了一间花草温室。女主还是走了,按照女主的嘱咐,尸体没有火化,埋在了院子里的一颗树下,树上挂着男主人缅怀女主的两句诗的木牌。
用这种流水账式的记录来写影评,我是第一次。
但我的用意不在于此。
电影是温情的,重视抒发感情的韩剧更是如此,无一例外,结局以温情的大圆满结束。导演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的张力表现的恰到好处,既能触动人们的内心,又不至于过于现实,尺寸把握刚刚好。
然而,生活远比电影真实,并因真实而丑陋,让人不能直视。
还是老规矩,从细节处找切入点,谈一谈。
第一个切入点,让我们来看看患老年痴呆的婆婆。这个老太太,经常动不动不吃饭,打骂自己的儿媳妇,甚至在全家一起回来的某天晚上,守在家里的门口,儿媳妇开门后,一闷棍就上去敲了儿媳的脑袋,让后者鲜血直流。然而电影中又呈现了在儿媳疼痛昏厥过去后,又过去给儿媳肚脐眼抹她自以为是红花油的番茄酱,但现实不是电影,老年痴呆的人,行为模式比较单一,要求近乎孩童,没有自控和理性,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在床,还脾气超大,再有耐性的子女都会烦躁,这合乎情理,例如片中,作为男主人的老公,在母亲敲了老婆的脑袋鲜血直流后,气得拿锤子用木板订门,把母亲封在了房间里。偶然的一次被儿子见到,儿子就如此激烈反应,想想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媳会怎样对待婆婆?这是第一个问题。该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长此以往生活在一起,老人的子女一定是按照老人的行为模式,像对待孩子一样吓唬她、或者通过某种程度的限制甚至是强制来一定程度的约束老人的行为,而不大可能是像片中那样放任老人所为。那么就引申出第二个问题:如果这种程度的约束和强制,被老人前来探望的其他子女看见,会怎样?答案是肯定引起子女矛盾。其他子女不常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偶尔来一次,肯定是对细节比较在意,出于普遍的补偿心理,通常会给老人洗洗衣服、做点吃的,喂给老人吃,并且会认为,和老人同生活的这个子女没有照顾好,也没有自己照顾的好,甚至怀疑虐待老人,有的会指控。由此引发子女间矛盾大爆发。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很有可能就是这种前来探望的子女发明的。当然,也确实会有虐待老人的子女。
第二个切入点,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假设这个女主得的是绝症,但不是立马要死的病,不是像电影里演的这种一两周就死的病,而是慢性的,例如金银潭医院张院长得的那种医学上通常能存活五六年的病,即明知时日无多,但有一个较长的过程的那种。子女、老伴,初时肯定是哀痛的,时间久了,还会如此用心,如此无微不至吗?得了渐冻症,身上一直特别疼,躺着身体容易抽筋,站着腿又疼,止疼药早已产生耐药性,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老伴儿和孩子照顾,这时候,女主会面临什么命运?会像电影演的那样,老公不离左右地陪伴左右吗?即便得病的女主意识清楚,不像得病的婆婆那样意识糊涂,但都是生活不能自理,即便女主不会像婆婆那样把自己当孩子大哭大闹又打人,男主能一直照顾吗,随着时间不断推移,他的照顾会不会变化呢?他的心理会不会变化呢?
我们无从武断地得出一个结论,能或者不能,但我想指出的人,一个人生了病,生活无法自理的时候,无论是否去日无多,无论意识是否清醒,作为一个病人,她的心理一定是会发生变化的。至于往哪个方向变化,变化了多少,虽无从把握,但值得研究。且,照顾她的人,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行为也会变化。
天长日久,这种变化,往往并不温情,也不感人,更多的,大概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Then,Only God know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