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亲的戎马生涯

父亲的戎马生涯

作者: 史史abcd | 来源:发表于2020-06-23 19:49 被阅读0次

一、前言

   

父亲与老战友合影

      我们的父亲张万和,1922年12月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1月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父亲这一辈子在枪林弹雨里摸爬滚打,九死一生。他参加过抗日战争的“盐城之战”、著名的“黄桥决战”;解放战争的“四平战役”、“嫩江之战”;抗美援朝冒着美国鬼子飞机的频繁轰炸,参加了京义铁路、满浦铁路的抢修;国家建设时期,他更是风尘仆仆,转战南北,参加了黎湛铁路、鹰厦铁路、成昆铁路、襄渝铁路以及青藏铁路的建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黎湛铁路

      在革命的征途上,父亲从一个普通的战士,逐渐成长,当过司务长、队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师职工科长、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副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师政治委员,最后在铁道兵第一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任上离职休养。1956年,被授予上校军衔。

任铁道兵六师政治部主任

        父亲这一辈子,无私无畏,作战勇敢,做政治思想工作深入细致,多次立功授奖,荣获朝鲜颁发的国际勋章、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粤汉通车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铁道兵团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自卫反击战纪念章、抗战胜利六十、七十周年纪念章、建国70周年纪念章等。他不仅为祖国的解放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更是一位见证了铁道兵35年建军史,跨世纪的长寿老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毕业证书 获勋章

       

功勋累累

        根据父亲的讲述,我们记录了他丰富精彩的人生中,那些难忘的故事。

二、上午当兵下午就打仗

      1941年1月,日军已经占领了江苏盐城,经常出城到沿湖张丁村一带扫荡。目睹日军在家乡的暴行,父亲怀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参加了新四军。令父亲没有想到的是,上午参军,下午就碰到了鬼子扫荡,双方迅速交上了火。扫荡的鬼子有二三百人,而父亲所在的抗日自卫队只有100多人,加上队伍刚刚组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武器又远远落后于日军,开战不久,父亲刚刚干掉一个鬼子,队伍就被打散了。

      情急之中,父亲跑到附近一个老乡家,发现一个大木桶,为了不连累老乡,他把自己倒扣在木桶下隐蔽起来。鬼子的脚步声和吆喝声越来越近,父亲的心扑腾扑腾越跳越急,他紧紧握着手榴弹,心想,一旦被鬼子发现,就拉响手榴弹和鬼子同归于尽。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鬼子集合的号声响起,敌人全部撤退了,父亲曾说,鬼子当时对村里的情况并不熟悉,他们害怕新四军有埋伏,不敢多加停留,把我们的队伍打散了,他们也很快撤出了。当时很多战士被打散后,由于隐蔽得利都没有事儿。

      后来,有名的抗日武装苏海大队,就是在父亲他们自卫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苏北一带作战能力强,名气大,消灭了不少鬼子。1943年初,父亲所在的苏海大队正式更名为新四军8旅21团,当时的旅长是黄克诚,父亲由于作战勇敢,在参军当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三、棉衣棉被争夺战

      “棉衣棉被争夺战”,是江苏阜宁县合德区新四军与日军进行的一次惨烈激战。当时由于部队生活条件差,给养缺乏,冬天里已经开始下雪了,战士们还没有棉衣棉。江南的冬季,潮湿阴冷,战士们少吃缺穿,被冻得直哆嗦。正如歌里所唱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为了解决给养不足的问题,部队研究决定到日军占领的产棉区何德区弄棉花布匹,为战士们做棉衣棉被。

      部队是夜间和日军交上火的,由于天黑环境复杂,我方不慎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那一仗打的打得格外惨烈,日军仗着武器精良、人多,向我方发起猛烈攻击。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冲上来。干部们身先士卒,一名团长在战斗中不幸牺牲。旅长急红了眼,大声命令部队狠狠地打。父亲和战友们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为死去的战友报仇,他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以伤亡较大的代价,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缴获了大量的棉花和布匹。

      战利品运回后,做成棉衣,棉被发到部队,有力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战友们都知道,这棉衣棉被是用战友们的生命换来的,大家心里充满了深深地悲痛,不少同志抱着新衣新被流下了眼泪。

四、兄弟相见在战场

      1943年8月,父亲所在的部队受命攻打南京日军,谁知刚走到半路,又接到上级命令攻打盐城。此时的父亲是八旅侦察队的一名骑兵,没想到的是,在战场上,他竟遇到了自己的弟弟。

父亲的弟弟和他同时参军,但在不同的部队,战事繁忙,兄弟俩分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攻打盐城时,日军依靠城墙险要地势和优势火力阻止我军进攻,城门久攻不破。

      当时父亲所在的部队从西门进攻,他弟弟所在部队从东门进攻,战斗打的非常激烈。硬攻伤亡代价太大,新四军战士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在西城墙门边打了许多小洞,把炸药塞进去,点燃导火索。洞里的炸药一起爆炸,火药巨大的威力把城门炸开了,我军冲进城里,占领了盐城。当两支部队汇合时,父亲竟意外地看到了弟弟。那次战斗许多战友都牺牲了,父亲是骑兵速度快,敌人的子弹很难瞄准他。战斗结束,他才发现自己脚上穿的缴获鬼子的大头鞋被子弹穿了一个洞,脚板儿擦破了点儿皮,而弟弟则毫发未伤,兄弟战场重逢,别提多高兴了。

五、一匹通人性的战马

      1943年下半年,部队从日伪军手中缴获了一批军马装备部队,组建了一个骑兵队,父亲被选调到队里。分配战马时,不少战友都挑选了高大壮实的骏马,看到一匹瘦小的棕马没有人选,一向先人后己的父亲便选择了小棕马。

      父亲把棕马当成自己无言的战友,精心调养。那时生活艰苦,部队给养差,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即使这样,父亲还是像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经常宁可自己饿着,把粮食省下来给小棕马吃。

      马是极有灵性的,父亲对它好,小棕马也给予父亲丰厚的回报,成了父亲最忠实的伙伴。行军途中,父亲坐在马背上,小马总是走的稳稳当当,不让他受到一点儿颠簸。有时太疲劳了,父亲就在马背上打个盹儿,这时马会走的格外小心,不让父亲有任何闪失。

      宿营时,小棕马总是守候在父亲身边,不离左右,像个忠诚的卫士。夜间部队集合行动,由于疲劳,父亲还没听到动静,马却能及时发现。这时,它就会用鼻子对着父亲的脸吹气,唤醒父亲,从不误事。

      打起仗来,小棕马格外机灵勇敢,驮着父亲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竟奇迹般地使父亲毫发未损。

      1945年8月5日,日本鬼子终于投降,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五年间,父亲多次参加各种战斗,几次荣立战功,由一名战士成长为司务长,连里队里的政治指导员。

      小棕马一直陪伴着父亲,闯过一道又一道生死关,从抗日战场走向了解放战场。

      70多年了,父亲一直念念不忘小棕马,每当谈起它,老人家眼里就闪烁着兴奋发亮的光芒,他说这匹跟随他转战千里的战马,是他最忠诚的战友,是一匹极通人性的神马。

六、三上东北开赴战场

      1946年初,解放战争拉开序幕。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我军开辟东北,扩建东北民主联军。父亲随部队北上东北,并在山海关召开了出师关外的万人大会。

      经过几天急行军,部队到达东北,还未开展工作,突然又接命令返回关内。军令如山,部队来不及修整,迅速遵照命令从东北返回关内。不久毛主席再次命令部队出关,开辟东北战场。就这样,部队两次往返,三次出关,行程万里。

      当时抗日战争刚结束不久,东北由于长期被日本人侵占,部队出关后物资极为贫乏,给养非常困难。特别是正值冬季,东北天寒地冻,而部队从南方过来,战士们衣着单薄。行军途中,白天要防止敌人的破坏干扰,晚上黑灯瞎火,路又不熟,行路艰难。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生存环境使部队自然减员十分厉害,各种思想问题也在部队里开始发生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队的政治指导员,父亲迅速召开党员大会,利用我军“支部建在连上”的政治优势,开展了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他号召全体党员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中国的建立,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克服困难,尽快进入东北。在党员的带动下,全连干部战士热心关爱帮助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士,尽连队所能解决好日常生活。父亲身先士卒,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员,常常一人背三只步枪,负重几十斤和战士们一起步行。

      就这样,父亲他们靠着坚强的革命毅力,靠着解放全中国的信念,坚持在恶劣的条件下,每天行军近百里,终于再次胜利到达东北。

      由于父亲突出的表现和较高的政治素质,不久被提升为营政治教导员。部队到达东北后,经过休整整编,规建到东北民主联军一纵,后改为38军,参加了“四平战役”、“嫩江之战”,在解放东北的战场上继续战斗。

七、当上了工程技术兵

      当年父亲目睹日军在家乡的暴行,毅然参军。他怀着朴素的国恨家仇,只知道当兵打仗,解放老百姓,解放全中国。1948年夏,解放战争进入了伟大的转折,在东北战场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辽沈战役拉开序幕,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

      为迅速恢复遭到敌人破坏的战区铁路,适应大规模作战的物资运输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于当年7月5日在东北人民解放军护路军的基础上,抽调部分铁路员工及技术干部,以及部分部队,组建了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父亲所在部队整建制编入纵队,成为我军首个工程技术兵种中的一员。为了适应战场需要,按照上级要求,父亲迅速组织所属部队提高文化素养,学习铁路修建抢修养护等基础知识,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提高。父亲自己更是不辞辛苦,白天参与铁路抢修施工,晚上不顾疲劳挑灯学习书本知识,他拜技术人员为老师,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父亲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这个没读过多少书的穷孩子,迅速掌握了铁路修建抢修和施工养护的基本知识,成为了合格的基层指挥员,受到上级领导嘉奖。随着解放战争向全国的胜利进军,1949年5月16日,铁道纵队改编为铁道兵团,隶属军委直接指挥,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鼓舞下,铁道兵团真正做到了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北起松花江畔,南到珠江口,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陇东山谷,铁道兵团所向披靡,先后修复铁路一千六百二十九公里,有力保证了战时铁路运输的畅通无阻。

八、粉碎绞杀战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指使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发动了朝鲜战争。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家的军队,直接参加侵略战争,动用空军轰炸扫射我东北边境城镇和乡村,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党中央和我国政府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志愿军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同人民军一起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畅通,铁道兵团约两万人,于11月6日起陆续赴朝鲜参加铁路抢修,支援前线作战。

抗美援朝时期抢修大桥

      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在朝鲜位于满浦线铁路上的百领川桥,一直是敌人实施“绞杀战”以来的重点轰炸目标,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先后集中轰炸26次之多,投弹9000吨以上,破坏桥梁总延长近680米。

      父亲所在的部队就战斗在这一路段,那时父亲已升任师直工科长,白天穿梭在各路段研究抢修方案指导施工,晚上在山洞马灯下计算第二天所需的物资,做好方案。深夜困了,就在旁边的行军床上和衣打个盹儿,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早抢通铁路,保障前线部队的需要。记得父亲说过,一次最惨烈的空战,一个连队就伤亡过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洒在了朝鲜三千里江山。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铁道兵团战士发扬不屈不挠的战斗作风,以前赴后继的英勇气概和“人在桥就通”,“把光荣的名字留在百岭川桥上”的大无畏精神,任凭敌机的狂轰滥炸,确保随炸随修,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硬是保障了这座咽喉桥梁安全通车,荣立了集体战功。

        反绞杀战的十个月是志愿军铁道兵团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紧张,最艰苦,最困难,最危险的阶段,也是铁路运输战线取得重大胜利的阶段,致使美军的一位军长曾发出哀叹: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努力,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人间的奇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团就是这样,英勇顽强地了修筑了一条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彻底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绞杀战”。

九、战友成伴侣

        在朝鲜的日子,随时都面临着美国鬼子飞机轰炸的危险。一次,师后医院的山洞被敌机发现,两架飞机轮番对着山洞口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扫射,随着浓烟滚滚,洞口一片火海。山洞里住着部队的伤病员,情况十分危急。父亲带领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冲进洞里抢救转移伤病员。山洞里浓烟弥漫,父亲忍着几乎使人窒息的烟尘拼命搜寻着,背出了两名伤病员。大部分伤病员都抢救出来了,父亲又不顾战友的阻拦,第三次冲进火海。父亲一边搜寻,一边大声的呼喊:还有人吗?还有人吗……?突然,他听到有微弱的呻吟声,在山洞深处一处不易被人发现的角落,他发现有人倒在手术台旁边,正在蠕动挣扎。父亲不顾一切冲了上去,这才发现,这是一名不过十七八岁,青春秀丽的小女兵。父亲顾不上多想,背起女兵跌跌撞撞冲出洞口,从此,他们便认识了,而那位小女兵后来成了我们的妈妈。

父母抗美援朝归国纪念 父亲母亲近照 父亲近照

相关文章

  • 父亲的戎马生涯

    一、前言 我们的父亲张万和,1922年12月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农民家庭,1941年1月参加新四军,同年...

  • 老爸

    ——献给父亲的诗 超英 父亲戎马生涯一生,打过日寇,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一直未能回到他是日思夜想的故乡。 在父亲...

  • 父亲留下的遗产 - 草稿

    父亲留下的遗产 父亲一生戎马生涯,枪林弹雨,南征北战,从东北到西北,又从西北到华北,战功显赫,却两袖清风。...

  • 戎马生涯

    金戈铁马半生缘,今卸戎装未觉寒。 江山半壁虽已去,另辟疆土保平安。 昔日死士心别烦,神兵天降来诏安。 万事自有天意...

  • 戎马生涯

    载体:七言绝句 作:康乐Carol 少年戎马踏征程 风雨飘摇过一生 白发苍颜心未老 青春热血梦常萦

  • 2017-09-03

    戎马生涯,何处寻她。

  • 静(2020.3.26)

    父亲去世丁忧在家的曾国藩,离开了五年来刀光剑影的戎马生涯,避开了纷繁复杂的官场争斗,没有了流血牺牲,没有了尔虞我诈...

  • 坠落下的戎马生涯

    电影:The Fall 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位在六十年代的美国扮演着类似于卓别林一样的滑稽却更冒险激进的电影人角色...

  • 戎马生涯,总要退去

    1 我生活在一个四线的小城市叫兖州,古代是北九州之一,生活节奏非常慢。以前是一个县级市,后来划分给济宁变成兖州区了...

  • 十年戎马生涯

    一晃眼,混迹江湖十余载。上海 合肥 深圳 佛山 广州 桂林 南宁 东莞 这些曾经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亲的戎马生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qk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