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震》这本书里包含三篇中篇小说:《余震》、《向北方》、《空巢》。
1、《余震》
《余震》被冯小刚拍成电影《唐山大地震》。在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因为受电影所累,脑海中不时先入为主地浮现出有关人物,特别是主人公“小灯”,这让他们在我的印象里揉进电影的角色形象。
因唐山大地震这个特殊的天灾背景,《余震》里主要人物都呈现出曲折的人生经历,”迥异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变化不定的心理,这都预示着这些人物不可避免地充满悲剧的人生色彩,也从一开始就抓牢了读者那份同情心。
从小就性格倔强的“小灯”因为母亲舍弃她救弟弟的决定而进行报复,用自己的一生去赌这口气,以至于在以后的每一人生阶段都内心纠结并郁郁寡欢。在养父母家,在大学与杨阳交往,到移民到加拿大,这份”纠结“继续走进她的婚姻以及和女儿的关系中。由于一直无法与过去和解而被当年的怨恨牢牢捆绑,自己最后不堪负重,终于因严重焦虑失眠并抑郁而住进医院。
这是因天灾而引发的人伦悲剧。
好在作者最后用怜悯之笔,让配合医生治疗的小灯踏上飞机,回国寻找母亲和弟弟,鼓起勇气面对那无法回避的亲情和过去。小灯终于“推开了那扇窗”,让生活掀开新的一页,作者给这个悲凉人物镀上一层光亮,让读者在掩卷的同时,心存一份温暖的希望。
小说用时间日记体形式完成对故事的讲述。情节在过去和现在之间跳跃,通过主人公的生活轨迹推进。这种叙事方式倒是符合电影的表达,我在影片《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了这种场景的切换。
故事从小灯在多伦多入院开始,从护士和医生的一个个疑问中,将小灯的过去一页页展开,到最后小灯决定面对过去,作者张翎像拼图一样还原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在小说中,小灯异乎寻常的倔强让我深刻印象。正如作者所说,天灾过去后,每个人站起来的方式,却是千姿百态的。地震后,小灯死而复生,挣扎着从泥泞中站起,将身上的书包扯下,用力抛得远远的。当她摇摇摆摆向着背离家的方向迈出那一步开始,她选择了“决绝”这个站起来的姿势。
这也注定了她一生要背负一个沉重的枷锁。
冯小刚之所以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我想,是他看中了唐山大地震这个特殊背景。被灾难砸中的人物,令人唏嘘的特殊命运,以及偏执鲜明的个性,这些可以抓住观众心理的效应因子有催泪作用。影片做了很多改动,众多情节不同于原书内容,成年后的小灯在加拿大医院的治疗情节完全舍弃,地震当天小灯的家庭活动也作 了修改,人物活动也在很多场景作了调整。
我认为,这部小说最大的亮点是情节上的特殊,并靠曲折取胜。唐山大地震,百年不遇。这样一个地震发生后,倔强好强的女孩小灯是怎样被命运裹挟,又是如何抗争到底的?这个悬念牵引着读者的同情心,保持高关注读下去。
震动无处无时不在。天灾和生活磨难对一个母亲和女人的震动,残酷的现实和冷漠的人性对小灯的幼年震动,养父母的善良和养母的离世对小灯成长的震动,移民对婚姻家庭的震动,作者张翎也在一一道来大地震后各种各样的“余震”。看来,天灾过去后,每个人对待身边这些”余震“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的。
一场唐山大地震,很多伤害,对很多人,不可弥补。受伤的人们能做的,只有原谅,再舔好伤口,向前走。
2、《向北方》
《向北方》让我感受加拿大北部那片辽阔荒凉的土地上关于天上的“鹰”,为了自由,奋力飞翔而又陨落的故事。
“中越”这个主人公的北方情结,让我想起了《野性的呼唤》。是什么让一个原本有着循规蹈矩生活的中国男人,放弃腐朽的婚姻和按部就班的生活,坚定地迈向遥远的北方?
又是什么让藏人达娃,千力迢迢离开家乡,走向茫茫的命运不归途?是想破除命运的魔咒,还是受爱情的幻影迷惑?又是什么让达娃坚强地面对命运施予她的一切苦难,用自己嬴弱的臂膀,为儿子尼尔托起一块展翅飞翔的天空?
北方,北方有什么?
一个来自中国南方的男人,在多伦多的城市中靠自己的能力谋取一份体面的生活;一个来自中国西部的藏民女子,投奔一个给她许诺的加拿大土著人。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都不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北部土著人,但他们拔起他们的根,一个受北方之魂的呼招,一个受人生命运的牵引,在一片与既往生活截然不同的寒冷大地上,向风而立,驻足生根。
在那个陌生而纯粹的北方,他们的命运为什么有了连结,到最后,又如何因为尼尔而建立了一个一生的缔约?
在他们的灵魂里,一个是对自由的向往,一个是对命运的抗争。无论最后的结局是对生命的祭奠,还是神圣的责任的守候,我想,都是作者张翎魂牵梦饶的北方精神吧。
3、《空巢》
张翎说,与前两部小说比,《空巢》出乎意料地受读者偏爱。待我读后,我晓得为什么了。
地气,这部小说里有地气。确切地说,小说展现了浓浓的人文生活气息。一个空巢老人的归宿,这种普通百姓的情感故事给读者带来共鸣。
北京,老年知识分子,老年丧偶;保姆,经济发展给农村背景的婚姻带来毁灭;移民,异国他乡让子女无法照顾父母。阶层的差异与现实需求,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妥协,翘翘板般起落的生活境遇,可抓得住的眼前与不可把握的未知,这些矛盾和冲突都在这部小说里得到生动呈现。
所以,故事好看。
很多情节富有画面感,让人想像得出一幕幕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我们似乎都经历过,目睹过;自己的,他人的,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被一地鸡毛般的失序与混乱替代,化成铁一样冷冰冰的现实,有努力,有失落;有抗争,有妥协;有利益,也有温情。
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阴差阳错地被共同或不同的需求连接在一起,相互纠缠,被命运之河推拉着向前。
张翎说自己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放弃了对文采的追求,写作时是一种平淡平和的真空状态。我想她的这个心境源于她自己的切身经历(父母请保姆的真实经历以及她本人不能照顾父母的愧疚),所以写作时像讲自己的故事一样亲切而自然。小说中感受到的其实是作者本人对父母的感情依恋,这是一个朴实的亲情告白。
保姆春枝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饱满且鲜活的形象呼之欲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给什么,不哀不怨,不卑不亢,这是一个经历了婚变打击,自力更生在城市中谋得一方天空的独立有头脑的有情有义的女性。
“父亲”的人物形象可信。我们觉得身边似乎就有这样一个老人:善良,平易近人,一生勤奋努力,与世无争,但对自己的老年命运敢于抗争,最后终于争取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女儿田田也让我觉得真实。身为移民,同为女性,我对田田的遭遇和心情体验感同身受。她对爱情,对婚姻,对父母,她的挣扎,不甘和妥协,让我有共鸣。
田田和秦阳的关系一波三折,田田对秦阳情感的心路变化历程很吸引人读下去,关系进展符合人物身份和逻辑。
作者说,这是关于一部孤独的小说。面对孤独,每个人都有其应对方式,也许,爱情是对抗孤独的最好方式。可在真实的人生里,爱情的高调常常被唱成卡拉ok式的荒腔走板。
结局还是"皆大欢喜"。也许,更恰当的措词应该是“完整地划上一个句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归宿”。
无关悲喜,这才是人生最好的结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