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代人出去旅游,都会带什么?——《春游晚归图》

古代人出去旅游,都会带什么?——《春游晚归图》

作者: 冰娉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22:31 被阅读0次

(我是冰娉,一个喜欢从画里读故事的人。关注我,和我一起读画吧)

小时候背诗,有一首怎么也背不流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每到“汴”字总是卡壳,挨了几次训斥依然念错。

直到有一天听广播里的小说连播,忽然一下子就记住了。可见,与其让小孩子先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解其意地背诗,倒不如转成故事,一下子便记住了。

除了记住了这个“汴”字,还记住了一个地方——西湖。虽不是立即心生向往,却已心生好奇,西湖上除了有外婆故事里讲的白娘子,还可以在湖边唱歌跳舞,这个湖应该很大吧?可惜从前旅游的概念基本等同于,父亲出差时,带着一些干粮,挤着绿皮车,顺带着走马观花。要找个地方,沿着路一直问到目的地,必要时还要花些带路钱。哪里比得现在,除了交通方便,还有导航带路,一个人旅行,也很方便惬意。平日外出旅游,早已是一件平常事。

“旅游”这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朝诗人沈约《悲哉行》里写道: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

可见古人旅游源远流长。可从前的他们,交通基本靠马,行李基本靠挑,饮食基本靠干粮,中途可能还需要露宿荒郊,他们是怎么旅游的呢?

从古代的画作里,我们可以略知一二,他们的旅行,极少独自行走,一来交通不便,道路崎岖,旅行需要走很长时间,荒郊野外,总得提防着野兽或打劫的土匪。

就用这幅《春游晚归图》举个例子吧。
这幅《春游晚归图》,横25.3厘米,宽24.2厘米,为宋代绢本。


IMG_E0F38372888C-1.jpeg

画里满是春色,道路两边的树木,正茂盛,远处的柳树已成荫,远远地,已经看到柳树林后边的宫殿。一名官员,带着十名家丁,提前灯笼,骑着马儿正春游匆匆归来。

傍晚,城门即将是要关闭的,而城门前的路障,却为这忙而有序的主仆一行打开,可见,骑在马上的主人来头不小。

再看看,这位官员外出游玩,带了些什么?

马前开道的专人自不必说,左右两侧还有人扶着马镫,牵着马打着灯笼;
身后跟着的一众仆人里,有专人背着遮阳的大帽子,手捧着笏袋——太阳大了好遮阴,诗兴来了可写几笔;
有专人扛着茶几,有专人扛着交椅——风景独好的地方,哪怕没有茶楼,树荫下沏壶好茶,静静端坐,也得讲究体面和身份。;
有专人提放杂物的着编笼,装着钵盂——随时可以用于中途劳累时洗漱,没有自来水又如何?我有专人打水;
有专人挑着扁担一头装行李,一头燃着炭火温着热水或茶——虽然以前没有保温杯,但是同样可以随时喝上口热水,格调比如今不知高了多少。

此时正值春季,更让人好奇的是扁担一头,火上温着的热茶水,有些什么讲究。
宋人有“点汤”的习惯,用几种药草研成粉状,想喝的时候,用沸水冲饮,和我们现在冲泡花草茶或其它混合茶的方式相似,这是一种常见的饮料。

另一种常见的饮料,会先用药材或香料以沸水冲泡,泡好了,先密封起来,想喝的时候,再加温,和我们现在奶茶店里各式浓缩茶饮料,待客人点单后,简单进行调制,快速出品的饮料也极为相似。别以为当下正火的各式奶茶店玩的都是新潮的花样,几百年前,讲究的官员们,早已采用这样的方法,外带饮料。

那时候,虽然没有便捷的交通,路途遥远,安全堪忧。但出行带着家丁,挑个清静的地方旅行,也可以任性地组队说走就走,不需要考虑人山人海,因为这样的家丁队伍,非一般百姓财力所能及。

在古代,被西湖边上暖风熏醉的游人,都是有钱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人出去旅游,都会带什么?——《春游晚归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vj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