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社会心理学第二章,想起了自己上研究生的日子。
我上的是在职研究生,暑假去学习20天,寒假七天,最后一年写论文。可能是往常年的在职研究生心理学基础太弱了,老师对我们的印象好像是我们什么都不懂一般。有位老师上课的时候,问我们什么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有位同学回答对了,老师很惊讶地望着我们,说我们懂得的知识比她想象的要多得多。
说实话,上学的日子,学到的东西是让我失望的。老师都是理论派,讲的是研究的数据,我们也没有课本,老师就找了一本书,把课本上的知识列了一个大纲,然后就讲给我们听,很多同学上课都听不进去。每一科都有四天的时间,有位老师说本想着四天可以教给我们解梦的技术,但是各种原因放弃了。我现在都怀疑老师说这些话时候的真实性。四天的时间,多么宝贵呀,结果老师给我们讲了各种各样的效应,百度都能搜到的那种。
要说读研最有收获的,就是写论文了。这对我们来说真的是挑战,都不知道要写什么。老师说,要多读文献,那个时候 我连什么是文献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去哪里读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写开题报告了。
赶旱鸭子上架了。想了要研究的领域,都不如意。这个过程跟导师沟通了几次,幸亏导师进行了耐心的指导,就是这样,依然没有明确研究方向。我无意间说起,“家庭教育”几个字,导师问我愿意研究这个领域吗?她正在进行亲子三角关系方面的研究,可以结合她的课题进行,我大喜。
导师让我把关于亲子三角关系的文献都下载下来读一遍,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自己就照着人家的写。就这样,依着葫芦画瓢,我把人家的文献东拼西凑,算是有了开题报告的初稿。
接下来是到学校进行面对面交流,一见面,我的所有的变量全都让导师否了,说这样的研究可能出不了成果,白研究一顿,变量否了,一切都得重新开始读文献,写开题报告,但这一次已经与上一次完全不同,这一次我心中已经有了方向,应该读哪些方面的文献,哪些可以为我所用。
我的研究方法是相关法,就是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看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果相关,说明两者有关。以我的研究课题为例,我的论文题目是“青少年早期亲子三角关系与问题行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这里面有三个变量 “青少年早期亲子三角关系”是自变量,“问题行为”是因变量,“负性情绪”是中介变量,也就是说,在这个课题当中,我首先做了一个假设:青少年早期亲子三角关系卷入的越深,在负性情绪的作用下,他们的问题行为就越明显。我的研究就是为了证明这一假设的。
研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复杂。问卷都是老师们修订过的,文献上都能找到,问卷100人左右就可以,数据录入之后,用专门的软件spss和amos,瞬间就能出结果,只要你会读结果,能够看出来是不是两者相关就可以了。最后一步就是汇报整理阶段。
这个过程每一步都很艰难,当然作为一个新手,最难的还是软件的学习利用。会这两个软件的人不多,导师也不肯介绍她的徒弟帮助我们,因为她们那个时候也很忙,没办法,我们只能自己百度视频,一点一点学习,真有崩溃的感觉。
我是幸运的,因为做了导师的子课题,所以她的好几个学生到我们学校一起采集了数据,把我的数据一起录入了,这个过程省略了我很多时间,只需要学习软件的使用就可以了。最后我的论文出来了,很顺利,做的也很漂亮,如今在知网上,大家可以搜索我的研究生论文来看。
我的同学们根据导师擅长的研究方法,也采取了适合他们的研究方法,有的同学用的是实验法,样本有的就只有十几个人,控制了一切偶然发生的因素,选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看看两个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到现在我都对实验法存在怀疑,在我看来,控制情境太难了,个体与个体之间有太大的差异,再怎么控制,也不可能保持同一个水平,尤其是对于一群活生生的人,实验结果也往往存在相对性,因此同学们津津有味采用实验法研究的时候,我总是很难理解下去。
如今,距离2018年研究的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两年,这两年,我已经把软件的使用还给老师了,深深为自己遗憾,真的是太可惜了,当时花费了那么长的时间去学习,到处请教,没想到今天却荒废到如此地步。
但不管怎样,经历过这样的研究阶段,是我人生一段宝贵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