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 徽派建筑那种齐檐封火硬椫式的四合院,在中间的天井里,晴天不出大门就能饱饱地晒晒太阳,雨天在走廊里看着天上的雨成四方形或长方行降落到院子里,再从出水孔(下水道)流到房屋的外面。当然了,四合院这样的房子不是我们这类穷人家可以住得上的。
在村子里的南面就有座四合院,听老人说,那四合院是一位曾经是囯民党的一位师长叫百零伍的住所。最先是两进的四合院,进大门口那间房子后面有一堵照壁墙。解放后县政府收去做了县水产公司后拆了那堵照壁墙和中间的一排房子。因为那房子南面是座有着三十六叉七十二弯几万平方米的湖泊,发大水的季节几乎是东南西三面环水,北靠座不大的山,风景特别好。湖泊周边的田地都是他家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亩。此地是他和他的第七房的太太还有他的四公子的住处,家里有私人学校。那学校在我的记忆里是间很大很大的瓦房,庄子上的人都叫那房子“大瓦屋”,屋子中还能依稀可见好几道被拆了的粉墙印子,形成了一间房。里边放了好多只每只都能载四十左右人数的人工摇撸大木船,(这种船我长大后还摇过两年,当然是和同伴两人一起,这些木船因这座湖的湖面太大,在每年的春夏秋雨水多的季节是用来渡人过河的,每年只有冬季河水干枯的时候,河中间有条石子路可以通过行人,这也是每年只在冬季捕鱼的原因。在八十年代未九十年代初,当地以两个村的人力,用了几年的时间共筑成再也不怕雨水季节都要用木船渡人过河的一条大路)我们小时候也会偶尔的去那里爬到船上玩,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那间大瓦屋渐渐地就倒塌掉了。倒是那座四合院倒现在还有人居住。这座四合院在当地人的嘴里不知道为什么叫河棚,也叫渔河。叫渔河还能理解,是因为前面的那个湖泊里养着很多种鱼,每年的冬季开始捕鱼,(当地人叫开河,)要捕三个月的时间。捕上来的鱼各类各样大小不一,我可不能一一的叫出它们的名字。捕起来后按类分装到大渔炮(很大的竹篮子)里,一只渔炮要装三百斤鱼。那些大鲤鱼,大青混,大白混,大花鲢,都是重在十几公斤以上,白鲢在三公斤以上的也会捕起来,花鲢要在十公斤上下才会捕起来,因为花鲢又叫胖头鱼,小了不好吃。二三十公斤以上的鱼多了去了,水产公司把捕上来的这些鱼分类后,再找来当地身强体壮的男女劳动力挑到县城里的水产总局,然后都卖到上海。这座湖的名字叫羹脍塞,解放前叫跟姑菜。跟姑菜名字是有由来的,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有户大户人家嫁闺女做陪嫁的湖,专门用来养鱼做菜吃。至于是什么样的人家能娶到这样的女子已经无从考证。这湖里鱼的口味以前讲不出为什么特别好吃,直到后来有人就想不通上海人为什么这么爱吃这湖里的鱼,就把这湖水拿去做了化验,结果是这湖水里含有葡萄糖的成份。以前人养鱼不象现在大多都是用鱼饲料喂养。记得小时候这水产公司在每年的春秋季都会杀两头大水牛,剥了皮并破肚后放在湖中合适的位置,给鱼吃。由于那个年代的大自然环境丁点都没有被破坏,湖面又大,这里的鱼只是鱼花(鱼苗)是人工培育的,后来就放在大自然的湖泊里,湖水里又含有葡萄糖的成分,能不好吃吗?
那座四合院的龙深是五开间,进深九开间。门前是个有着两层台阶圆型的大台子,大门口两边各一座石櫈。石门槛很高,大人都要抬高腿才能过。进门就是一张很大的实木桌,这张桌子四周的座櫈与其他的不同,一般的人家桌子要么是配八张椅子,要么就配四条长行櫈子,这张大桌子四周配的是把四条超长和超宽(十来岁的小孩平睡在上面绝对是掉不下来)的櫈子连成一体,形成一座围城,硬生生地把那张大桌子围在中间,这像围城一样的櫈子不能移动,如果想搬走它,非得八个成人分四方同时用力,才能合力地把它抬起来,要想在桌子上吃饭,就得跨过櫈子坐下。这里是公司员工就餐厅,这餐厅三开间大小。东边有两间的房子用着厨房,北面有两间房子是会议室,而西南面有两间是渔具室。剩下的就是为数不多的职工居住所。天井的西南面有两棵葡萄树,树干很粗,葡萄藤搭成的葡萄架形成了天然的凉棚,甚是好看,每年的夏季都会结很多的葡萄。大门白天都是开着的,当葡萄还是酸得流口水的时候,就有那些小吃货们常常在人家午睡的时候,偷偷的溜进去摘葡萄,当然也只能摘他们能摘到的。农历七夕是中国人的情人节,听老人讲这天晚上坐在葡萄树架下能听到天上的牛郎和织女谈白(聊天)的声音。我们这班天真的小阿子(孩子)们信以为真,每年到这一天的晚上还真的跑到这葡萄树架下悄无声息的听牛郎织女谈白,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最后被公司的员工撵回了家。第二天晚上乘凉的时候老人们会问,你们昨天晚上听到牛郎织女谈什么白了吗?我们摇摇头,什么都没听到。那你们是不是都睡着了啊?我们又相互看看点点头嗯。老人们也相互地笑起来说,那是不能睡觉的,也不能讲话,一睡觉他俩谈白你们当然就听不到了,你们如果讲话他俩就不会谈白,明年七月七晚上再去听吧。我们似懂非懂的等来年再去葡萄架下听神仙谈白。渐渐地长大后才知道这牛郎和织女在七月七这天晚上谈白,我们躲在在葡萄树架下不出声就能听到他们谈白的声音只是个神话的传说,也是老人们逗小阿子们好玩的乐趣!这两棵葡萄树在后来也不知道怎么也没了。
天井的北面有两棵参天的桂花树,这两棵桂花树分別栽在两座又高又大的花坛里,小时候看这两桂花树长的是那么高大茂盛,四季长青。每年的秋季都要开三次花,一但到了开花的季节,方圆好几里都能闻到那沁人肺腑的花香,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而且听说这桂花树到了开花的季节花开的越多越香,就说明那年的年成就好,老百姓的收入就高。常常有人路过此处,都想去摘几枝桂花回家插在瓶里,桂花的香气会持续很久。当然是不能随便让人们去损害桂花树了,不然这两棵至少也有百年的桂花树也不可能到今天还是安然无恙!
这座四合院在文革当中是红卫兵们的聚散地,也是好派和痞派的争斗之处。更是地富反坏右四类分子的批斗场所。不知道多少人在这里受尽了酷刑和折磨,那间原本用着装渔具的仓库,也不知道关压过多少无辜的人。历史的原因,谁也改变不了那个时代。值得庆幸的是那座四合院没有因文革的争斗给毁了,还有那两棵桂花树。
现在那地方也因改革开放,而大面积的拆建。不知道政府会不会出资修葺那座已经破烂不堪只能免强还住着人的四合院,连带恢复那座私人学校。继续保存好那两棵百年的桂花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