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公开课的十点不足

公开课的十点不足

作者: 天下果盒1234 | 来源:发表于2022-10-31 22:02 被阅读0次

    缺即兴导语,师生情感关联度不够

    课堂首先是个情感场,然后才能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场。公开课多是借班上课,一些教师忽视了师生相互陌生这个真实场景,没有创设师生互相认识、拉近师生情感、消除学生紧张感的即兴导语,而是按部就班地参照熟悉学生的导语开始导入新课。因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课堂流程、教学评价不熟悉,再加上公开课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大多放不开,造成课的前半段比较沉闷,双方默契度远远不够,影响课堂进程及效率!

    02

    缺主干问题与核心问题,问题无思维含量

    问题多是教师预设的,缺少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缺少有挑战性问题,更不要说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有的一节课尽是一些碎片化问题,缺少有大概念统领的主干问题,即主干问题、分支问题不清晰;有的一节课是有大问题,但问题缺少分解,学生无从下手;还有所设计问题多属于浅层次低阶思维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缺少关联,并且没有构建问题之间的关联系统,也没有搭建相对应的解决问题的脚手架、学习策略、课程资源。一节课下来,几乎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根本不明晰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思索解决问题策略,也就是说高阶思维、深度学习没有发生,更没有思维冲刺高峰时刻。

    03

    课堂设计内容太满,缺少减法思维

    因上公开课前作课教师多翻阅大量资料,甚至借鉴许多名师精彩设计,再加上试教,同行又提出许多建设性建议,故多遵循的是加法思维,教学设计是集大成者,因缺少减法思维,缺少洗课这个环节,没有进行如下三问:哪些内容没必要,要忍痛割舍?哪些内容需要瘦身?哪些内容需要整合?没有洗去表层、作秀内容,缺少本质、精华的沉淀,必然内容肥胖、臃肿,课上不完也在预料之中,半截课自然也产生了。

    04

    课堂推进“前松后紧”,关键、重点问题时间不够

    课堂推进前松后紧现象非常普遍。课堂导语过长,违背课堂学习黄金期;前面多为较简单的问题,自学会的还要讨论,讨论会的还要展示、反馈,即学生一看就会的浅显问题反复学。等到多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急需有需求合作、升华点拨时,一看时间不多了,为了保证课堂完整性,快速翻课件,一笔代过。用学生话说:“学了的没有用,不会的没有学。”

    05

    预设过度,缺少精彩的生成,课堂无让人眼前一亮的典型细节

    有些课让人一看就是提前上过,或告知过学生一些较难问题答案,推进过于顺畅,课堂波澜不惊学生眼神、表情是麻木的,无一点新鲜感、兴奋感。

    学习内容不多也不难,因过度预习使学习内容一览无遗,进而使课堂成为再次嚼馍的过程,成为假合作、无效展示的虚假学习。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思维障碍,要么学习卡提示过细,要么过早介入,要么谆谆诱导,只怕学生犯错,只怕学不会,学生思路、思维受限,没有顿悟机会,思维深刻性、创新性不可能实现能级跃迁,造成学生没有完整经历解决问题链条的学习。

    课堂上片面放大了直观性动手实践,忽视了抽象性的想象与在大脑中的推演,影响、阻碍了学生高级层面逻辑思维能力锻炼提升。

    学习历程高速滑行。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完成度与完整性上。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高度压缩,二是课堂高速、平顺地线性滑行。这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课堂难以编织成一张真实的原生态的学习探究之网。

    06

    问题之球只在师生之间传递,缺少生生互动

    许多课堂过于追求“表现”,学生展示时载歌载舞、精彩纷呈,但展示的内容却浮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更缺乏思维层面的深度发掘。

    争辩交互式反馈才是合作课堂需要放大的地方。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再思考、对内容的再丰富、对知识的再加工、对过程的再论证。

    课堂上多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只在师生之间传递,缺少生生精彩深度互动。即没有创设质疑辩论、碰撞环境场,没有让多方高质量互动产生。在公开课上,我们希望看到如下场景: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追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也可问另外一个学生他是否同意第一个学生的观点以及原因;当回答不完整时,问学生如此思考的原因;当回答不正确时,对不正确的答案进行提示;提供适当的提示或线索,让原来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质疑与被质疑学生可以辩论;咀嚼、品思答案及思维过程。

    07

    缺少系统整体思维,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评价不一致

    有的学习目标有三条,而内容只有二部分,比如,目标中写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教学过程中,课文学生没有完整读一遍。

    有的目标只有两条,但所学内容有三点,即目标少,内容多,也属不照应。但更多的是达标检测题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不匹配。尤其是语文、英语学科,参赛教师安排检测题与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系,也有的理科教师所设计练习题某一目标多次、多元检测,而有的没有覆盖。

    08

    学生答案肤浅,评价标准模糊

    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快速举手,影响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提问的也是举手学生;课堂上还出现学生不假思索全都举手的怪象。

    请思考:若一味鼓励快速举手,就相当于鼓励思维敏捷,但必定造成思维全面性、深刻性不足。实践证明快速举手的学生,答案多是肤浅的、片面的、不完整的。

    若所提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举手了,说明问题无价值或无挑战性。

    建议:引导学生思考成熟后再举手。课堂上要反复向学生强调,举手学生先把手放下去,你思考成熟了吗?你的答案完整吗?你的答案深刻吗?还有别的答案吗?

    一些错误的评价方式,比如给孩子模糊评价,让孩子不知好在什么地方,不评价孩子的努力程度,而评价聪明智商。

    比如:“这个孩子读得太好啦”,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却不知道;又比如:一节课十余次“棒、棒,你真棒”;还有:多个学生举手,只表扬回答问题这个学生等情况。

    一味单调长时间地赏识学生,会让学生产生“赞美疲劳”,学生丧失了新鲜感,就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09

    过多使用音频、图片代替文学形象

    文学语言有一种意境美、建构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林黛玉形象,若用画面呈现,反而直白化、单一化,故要慎重!

    因使用课件,有的文科教师一节课黑板上没写一个字;有的理科教师,用放课件代替解题过程;有的教师手没举过头顶或侧身写,导致学生看不到书写笔顺;更多是缺少板书设计意识,要么随写随擦,无一点章法,更不要说是一幅画,一幅作品。

    课件不能代替板书设计;朗读音频不能代替教师范读。教师粉笔字、简笔画、板书设计、朗读能力等学科能力、基本功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10

    教师潜意识心理举动或让学生感知到答案正误

    比如教师每每遇到学生答案不正确时,教师潜意识口头禅若总是“还有别的答案吗”,学生就会感知答案是错误的,类似情况还有,每当学生选择错时,总是说“你敢肯定吗”,当学生答案错误时,教师眉头紧蹙、撇嘴,若出现正确答案时,眉头舒展、微笑、点头。又比如学生答案不正确就不板书,若有学生说出想要答案,立马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观察教师表情或潜意识举动就知道答案是否正确,可见这些潜意识举动对学生思考会带来负面影响。

    课堂上要避免学生回答问题时一味揣摩教师想要答案,而不是多元思考,说出自己真实想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公开课的十点不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yd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