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北京游踪
北京:古观象台(2)

北京:古观象台(2)

作者: 2018栏杆拍遍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08:42 被阅读49次

              上接:《北京:古观象台(1)》

             紫微殿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侧,“中国古代天文成就展览”就在该殿和东、西配殿展出。

            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距今已有561年的历史,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

             明代初建观星台(清代改名为观象台)时,就在台下修建紫微殿等附属建筑群,正统十一年(1446年)又增修晷景堂,大体上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和格局。

             下图、  简仪  (位于紫微殿前)简仪: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原为我国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创造。该仪器在构造和使用上都比浑仪来得简单。原存北京,于1933年迁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下图、  星晷(位于紫微殿前)星晷又称勾陈晷,是在夜间利用观测恒星以定时刻的一种定时工具,最早在唐代开始使用。星晷由两个同心圆盘及基座组成,外刻有时刻;内盘刻有周天度数,列十二宫以分节气,中间有一条缝,用以窥星。将内盘节气对准外盘子正初刻(即午夜),转移内盘北望帝星(即小熊座β)与勾陈大星(即小熊座α或北极星),使二星同现缝中,盘面锐表所指即为时刻。

            下图、  正方案(位于紫微殿前)为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主要是用天文等高方法定方位,也可以当做测角器使用。这件仪器是依据《元史》记载,于一九八三年复原的。

            下图、月晷 (位于紫微殿前)月晷又名太阴晷,是通过观测月球方位的变化来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两个同心圆盘和中心游表三部分组成。其中一盘标有农历初一至三十日的日期,称为日盘;另一盘标有十二时辰,称为时盘;游表用来对准月亮指示时刻。

           下图、浑仪  (位于紫微殿前)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铸造。可以用来测定天体位置。该仪器原存北京,于1933年迁往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下图、紫微宫全貌

            下图、张衡塑像(公元78-139年)  位于西配殿前。张衡、汉代天文学家,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著作。集汉代天文学之大成,系统阐述了浑天说理论,创制了用于演示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和用于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在理论、观测和仪器制造等方面对中国天文学都做出了开创性德贡献。

            下图、位于西配殿前的徐光启塑像(公元1562-1633年) 明代天文学家、科学家。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主持历局聘请西方传教士翻译,编纂了《崇祯历书》,将欧洲古典天文学融入中国传统的历书形式中,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明末的钦历,对中国天文学乃至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下图、西展厅展览图片。上排自左至右    张衡、祖冲之、一行

                                                   下排自左至右    沈括、郭守敬、徐光启

    下图、观天器 (紫微殿内)下部文字为:明英宗朱祁镇御制《观天器铭》。全文照录:

    粤古大圣,体天施治,敬天以心,观天以器。厥器维何?璇玑玉衡。玑象天体,衡审天行。历世受代,垂四千禩,沿制有作,其制寝备。

    即器而观,六合外仪,阳经阴纬,方位可稽。中仪三辰,黄赤二道,日月暨星,运行可考。内仪四游,横箫中贯,南北东西,低昂旋转。

    简仪之作,爰代玑衡,制约用密,疏朗而精。外有浑象,反而观诸,上规下矩,度数千隅。别有其表,其崇八尺,分至气序,考景咸得。

    悬象在天,制器在人,测验推步,靡忒毫分。昔作今述,为制弥工,既明且悉,用将无穷。惟君勤民,事天首务,民不失宁,天其予顾。

    政纯于人,天道以正,勒铭斯器,以励予敬。                                  吴门赵惠民书

          下图、水运仪象台  (紫微殿内)宋代苏颂和韩公廉设计制作了一座中国古代最宏大最精美的元祐浑天仪象。现称:水运仪象台。它于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建成,将浑天仪、浑象和报时装置分上中下三层集于一身,实际形成了一座小型的天文台。在其内部用漏壶水转动机轮带动授时装置和浑象、浑仪一起运转,部件中已有了近代机械钟表中的重要部件擒纵器的雏形,从而使水运仪象台成为了世界天文钟的祖先。其中层的浑象可以用来预报天体的升落方位。

     下图、紫微殿匾额“观象授时”,据说为乾隆所书,但已无从考证。

                 对联:顺敷星好勅时几     敬协天行所无逸

           下图、一行塑像(公元683~727)位于东配殿前。唐代天文学家、科学家,创制黄道游仪,并编制了《大衍历》,认识到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的规律,根据太阳的实际运行将黄道等分为二十四份,即采用“定气”的办法划分二十四节气,于公元724年主持天文大地测量,实测出了子午线一度的长度。

            下图、祖冲之塑像(公元429~500年)位于东配殿前。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最著名的成就是推算出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在他编制的《大明历》中,首次将“岁差”改正引入历法。他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等数据都相当精确。

                 下图、 东展厅 内的展览图片

    下图、位于紫微殿东侧的石碑。该碑立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石碑的正面记载了因庚子构变而制折半天体仪和小地平经纬仪,以使古观象台的天文观测得以延续的重要史实;石碑的背面列出了修造仪器所用的各类款项和银两。

                下图、古天文台南面的花园 

            下图、沈括塑像(公元1031-1095年)位于花园北部。中国宋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作了北宋时期重要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在司天监工作期间,改制了浑仪、浮漏、圭表等天文仪器,开创了简化浑仪的方向。根据二十四节气制订了一种纯阳历,即《十二气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下图、圭表:圭表的底座为明仿元代郭守敬所制,其上铜圭表为1983年复制,原件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应用针孔成像的原理,测定正午时刻投到圭表面上的日影长度,推算出冬至、夏至时刻,进而推算出回归年的长度。

                 下图、圭表全景

    下图、晷景堂,位于花园西侧(未开放)

    下图、佛教的星象图,其中28宿,围绕在碑文周边。

              最上第一排,共12宿:左起顺时针排列: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萁宿→斗宿→午宿→女宿→虚宿→危宿、

             右侧竖向,共2宿,自上而下:室宿→壁宿

             最下一排,共12宿:自右至左排列:奎宿→娄宿→胃宿→昂宿→毕宿→嘴宿→参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

               左边竖向,共2宿:自下而上:翼宿→轸宿。

              第二排,碑文左边:文殊师利(星曜日)→ 阿弥陀(星曜月)

                               碑文右边:大阳 → 大阴(莫)

              第三排:碑文下面:自左至右:挪溢(金)→欝漫斯(木)→嘀(水)→云汉(火)→鸡?(土)→势至菩萨(星曜金)→不动(星曜木)→十一面观音(星曜水)→药师佛(星曜火)→昆沙门(星曜土)

          下图、日晷  1955年复制。1991年维修时,仿故宫太和殿前左侧日晷进行复原,制作安装了丢失的四根立柱。该仪主要是利用表影的方位变化来测定地方真太阳时。

            下图、地平式日晷   是利用日影测定时间的一种仪器。它由晷针和时刻度盘组成。晷针指向天北极、并与时刻盘的交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针影在石盘上指出的时间,表示当地的“真太阳时”,它与我们常用的“北京时间”不同。“北京时间”是以东经120度经线为标准的“平太阳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因此,要把日晷指出的时间换算成“北京时间”,必须:1、加当地经度与东经120度的经度差,在北京约为15分;2、减去日晷指出的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间的时差。即“北京时间”等于日晷指出的时刻加15分减时差。

            下图、浑仪

            下图、玲珑仪      玲珑仪右侧镶有《玲珑仪复原记》碑,全文如下:

             玲珑仪,用于演示天象,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创制,将先人从外俯察天体之浑象传统,改为于内仰观星象之假天结构。原仪不存,元初杨桓有《玲珑仪铭》略载其形制。欣逢盛世,先贤成就钩沉光大;焕乎今朝,华夏传统百废俱兴。北京天文馆委托苏州市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复原此仪,集众多学者,探《玲珑》之源,求《仪铭》其理;考以旧秩,状以新猷,终取得共识,审核再造。

            仪为铜质天球,径二米有二,人于内观天,星体森罗,经纬分明,协规应矩。天人共体。全仪在高台之上,斡旋,象征天乾地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仁者以厚德载物。嗟乎,雄峻神奇,天愧郭公创伟,精巧瑰丽,用昭后昆仰瞻。

            值新仪落成之日,维谢贤仁,勒碑刻铭,以志纪念。

                                                                                           北京天文台

                                                                                           苏州古代天文计时仪器研究所

                                                                                           二零零八年丁亥金秋

     下图、玲珑仪  细部

     下图、玲珑仪左侧,镶有《玲珑仪铭》,全文如下:

    天体圆穹,三辰在中,星虽纪度,天实无穷。天度之数,环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一。因星之步,推日而得,月次十二,往来盈亏。五星参差,进退有期,判为寒暑,分为四时。太史司天,咸用周知,制诸法象,各有攸施。萃于用者,玲珑其仪,十万余目,经纬均布。与天同体,协规应矩,遍体虚明,中外宣露。玄象森罗,莫计其数,宿离有次,去极有度。人由中窥,目即而喻,先哲实繁,兹制犹未。逮我皇元,其作始备,实因于理,匪凿于智。亿万斯年,宝之无坠。 元   杨桓

           下图、郭守敬塑像(公元1231-1316) 位于花园南部 。元代科学家,天文学家,创制了浑仪、仰仪、高表等十几种天文仪器。郭守敬还精确地推算出了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值一样,其编撰的中国古代最优秀的一部历法《授时历》代表了中国古典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成就。

           下图、简仪: 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

     附件一

                关于“古观象台”

            开放时间:9:00-16:30(周一闭馆) 

            门票价格:成人 10元; 学生 5元 。1.2米以下儿童、现役军人、持老年优待卡者和残疾人士免票参观。周五中小学生团体(30人以上)免票,需事先联系。 

            乘车路线:乘坐北京公交车1、120、802、728、52、126路等在北京站口东下车;乘10、20、403、420、122、29、59、52、673、729路等在北京站东下车;乘43、44、750、800、特2等在建国门南下车均可到达。乘地铁1号线、2号线建国门站下车,出C口即到。

              全文完

    本文原题:(原创)北京-明代古观象台(2)   2011-12-01 19:41     发表于【网易博客】

    2015.03.28  阅读  665

    截止:2018.12.31   阅读(1611)| 评论(4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北京:古观象台(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tzz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