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跟一个红友聊天,她问说,你读红楼梦会不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我说不会。她说,我要跟你学习,我就控制不住我自己。我说,我把生活和文学分的很清楚,因为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虚拟的,分不清楚的话,后果很严重。
远的不说,就说87版红楼梦,扮演贾瑞的演员叫马广儒,他自幼喜读红楼,以至于后来常以宝玉自居,身边人也常喊他宝玉,他也乐于接受,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他并没有能够演贾宝玉,心里留下很大的遗憾,这之后很长时间,他一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自己就是贾宝玉。
据说,当年在剧组的时候,他还曾因此追求过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并用自残(割腕自杀)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心,吓得陈晓旭花容失色。后来他还演过很多角色,大多都是悲情的,但他一直都没有能够从贾宝玉的角色中走出来,直到年纪轻轻(33岁)去世。
后来很多人总结87版红楼梦演员的人生际遇,都说他们的命运跟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极为相似,这似乎是某种巧合,但却令人深思,红楼梦是否真的有某种魔力?可以让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甚至因此移了性情,献出宝贵的生命?
关于读红楼梦痴迷的故事,晚清学者邹弢在《三借庐笔谈》里就记述过两个。
原文:余弱冠时,读书杭州,闻有某贾人女,明慧工诗,以酷嗜《红楼梦》致成瘵疾。当绵惙时,父母以是书贻祸,狠而投之火,女在床乃大哭曰:“奈何烧杀我宝玉!”遂气噎而死。杭州人传以为笑。
翻译成白话文即:我二十岁在杭州读书时,听说有个商人的女儿,聪明灵敏,擅长写诗,因为嗜读红楼梦,最后得了痨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她的父母认为这都是读红楼梦造成的,于是把书烧了,他们的女儿知道后,大哭着说,为什么烧死了我的宝玉?自己跟着气噎而死。杭州人都传为笑话。
这个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女孩因为读红楼梦,结果自己得了重病,但仍不肯释卷,心里一直想着她的宝玉。也许她早把自己当成了林黛玉,时时刻刻都想着能够进入书中,与宝玉日日相对,而这正是很多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无意识下的一种主观代入,以为自己就是那个角色,所以跟着角色笑,跟着角色哭,以至于最后深陷其中。
还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苏州金姓某,吾友纪友梅之戚也,喜读《红楼梦》,设林黛玉木主,日夕祭之。读至黛玉绝粒焚稿数回,则呜咽失声。中夜常为隐泣,遂得癫痫疾。一日,炷香凝跪,良久,遂拔炉中香,出门,家人问何之,曰:“往警幻天,见潇湘妃子耳!”家人虽禁之,而或迷或悟,哭笑无常,卒于夜深逸去,寻数月始获。
翻译成白话文即:苏州有个姓金的人,是我的朋友纪友梅的亲戚,喜欢读《红楼梦》,他给林黛玉做了一个神位,每天早晚供奉。读到林黛玉绝粒焚稿几回文字时,忍不住哭了出来。夜里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哭,最后就得了癫痫病。有一天,他焚香跪拜了很久,突然拔掉炉中的香,走出家门,家人问他去哪里,他说去警幻情天,去见潇湘妃子黛玉。虽然家人当时拦住了,但他终究还是迷迷糊糊的,哭笑无常,终于还是在夜里离家出走,家人找了几个月才找到。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应该是个男性,他钟爱林黛玉,因此痴迷,把自己代入了进去,混淆了虚拟和现实,分不清文学和真实的生活,在家人眼中自然成了疯子傻子,甚至像那个女孩的父母一样,认为都是被书给害的。
所以,自《红楼梦》问世以来,除了它被无数人喜爱之外,成为很多贵族阶层的心爱之物,也有不少人斥《红楼梦》是祸书,害的很多人移了性情,甚至因此痴傻乃至丧命,这些事大多都发生在晚清民国之前,今天读来,也不觉得陌生,我相信,确有人因读红楼而痴迷。
当然,这种痴迷和喜爱,程度不一,表现方式不同。比如王立平先生,当年为87版红楼梦作曲,十几首曲子,花费了一年又九个月的心血,中间数度大哭,因为这些曲子,简直就是从原著里流淌出来的。还有作为无数读者和电视观众的我们,看87版红楼梦无数次,仍旧会泪流不止,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的悲剧命运。
甚至,当我们看87版红楼梦再聚首时,当我们得知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去世时,都会忍不住悲痛,这种强烈的情感,都是因红楼梦而起。所不同的是,大部分人都懂得克制,哭完了,擦干眼泪,该上班还要上班,生活总要继续。而有些人却深陷其中,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了高度的心理认同和同频共振,难免悲痛过度,有时走不出来,这就需要适当的心理疏导。
红楼梦毕竟是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作成的巨著,耗费十年心血,且字字血泪,是经过人生大富大贵到饥寒交错的巨大落差之后的悔恨之书,是洞察人生和人性之后的彻悟之书,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没有理智的情感与判断,特别容易被其中缠绵纠葛的爱情故事所吸引,乃至因此入魔,最后无法自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