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与东汉前期,中国文学与政治关联密切,文学具有明显的工具化倾向,而东汉中晚期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东汉中期开始,由于受教育的人数激增,许多士人不能进入仕,或是因各种原因仕途受阻,从而使他们的才华在政治上无用用武之地。在东汉中晚期,许多士人在远离政界的同时,流连于山川美景,同时体味着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从而使他们的文学创作方向转向了自然美景和个人情怀。
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放的再宽一些,就会发现,在中国先秦时代的典籍中存在着许多对自然山川、花鸟虫鱼和日常生活的描写的诗文。这其中以《诗经》与《楚辞》为代表。然而,两者也有一些区别,《楚辞》中虽然也描写了山川人物、自然风貌和奇异的草木,但这么描写的主旨是为了修饰,主要是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哲理性的思辨,还没有把大自然或者日常生活作为独立的对象进行思考,然后创作成篇的文章。
在《诗经》中,虽然也有许多礼仪性的、政治性的诗歌,但其中的许多篇,特别是在《国风》中留存了大量以日常生活、山川河流、男女恩爱或者劳作场景等为主要对象的诗歌。这些诗文没有明确的作者,不过也显出了一种先秦时代中国早期文人的山水自然情怀。
《论语》是孔子的言行汇集。虽然《论语》中有大量关于教育、政治等的言论,但其中的也有表现孔子另一种山水情怀的例子。在《论语·子罕》中,有这么一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表现了孔子对山川的感叹。
《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节颇值得玩味。在这一节中,孔子与弟子的言论大量的集中在了政治论述中,然而曾皙的一段话则使整个谈话转向了另一面。曾皙说他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以天下为己任的孔子并没有对这种志向不以为然,竟然说自己与曾皙的志向相同。这个事例说明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也有着自然山水的情怀,希望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先秦时代,中国文化阶层中已经存在着山水自然的情怀。
不过这种带有山水自然情怀的文学作品应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可分为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两汉时期。这三个历史时期与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下大乱,诸侯相争,兵戈连年,当时的文化阶层基于对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因此在诸子百家的著述中,也包括屈原的楚辞中,基本都以政治性的文章为核心,很少涉及到山川自然情怀的表达。
对比春秋战国时期,西周及两汉时期的政治比较稳定,文人阶层处在安定的社会氛围之中,更容易形成对山川自然、日常生活的思考,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思想的束缚,表现了自我认知的情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