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见客户有点感受,原来理解的“客户需求”和“快速反应”又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我们的认知中,客户需求是一个非常高深的东西,需要调研,需要洞察,但当我们真要去跟客户交流的时候,客户从来不告诉我们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更多的时候他们只会告诉他们脑海中的答案。
但这并不是需求,而是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需求是问号,而不是句号。
需求是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方法,我们去思考这些方法在解决什么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一定是影响他们生存的问题,如果成立则这个问题才是需求。
我有个客户,我就发现他们现在产品做的80%需求都来自他们经销商给他们反馈的想法。
注意这里是“想法”,经销商跟他们说如果按照他们的“想法”做出来产品,产品一定会大卖。于是工厂就按照他们的想法去行动,勤奋的把产品做出来的,但等到做出来的时候,经销商却说这不是自己要的,已经过时了。。。
显然需求定义出问题了,经销商讲的“想法”根本不是需求本身,而是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方法而已,但即便是方法,也是基于经销商个人的认知组合而成的方法,而更专业的工厂产品经理却不加思考,直接“引用”了经销商的“想法”,于是悲剧就不断出现。
这就是需求理解产生的问题,很多客户做产品根本不思考句号背后的问号,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按照别人的句号做了很多无用功的功能,产品也慢慢陷入到多个版本,n多功能的堆叠中,不好卖,也不敢停的尴尬情况。
这是需求陷阱,我们总是不动脑的接收了外在信息,却未曾整理和抽象思考,就直接按照信息的建议进行落地,并导致了更多的产品悲剧出来。
在不断的客户交流中,我发现这不是一家客户的问题,而是几乎所有客户的问题,完成这问题的原因还是来自他们生存的历史惯性。
很多客户经历了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的生存阶段。在供不应求时代,因为需求比供应多,于是只要按照别人的产品做就可以销售出去,在那个时代显然产品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产品无问题,只要出来就有人买。
于是跟着别人走,跟着这种思维惯性就延续到了今天。但今天依然开始改变,进入了供过于求的时代,因为同质化严重和供过于求,品牌商为了让消费者选择自己,就需要创造出更多的购买理由出来,这时:
品类就会不断细分,从大品类到小品类,从单产品多场景到单场景单产品进行细分。
这个时候单纯的堆功能和按照别人的建议已经无法成为消费者选择的理由。
消费者总是想要意想不到的产品,而不是同质化的产品。
因此,我们就需要跳出需求陷阱,从头算,所有人给我们的建议背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不变的需求,变化的是标准。
别人给我们的建议背后其实是对于需求新标准的解决方法而已,我们需要的是:
识别到建议中指向的需求新标准是什么,而不是信心本身。
新标准的识别才是我们创新重要的方向标。而所谓的“反应快速”也就是面对新标准我们用自己的专业认知来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并不断接近新标准的过程。
用更简单的方法接近新标准才是意想不到。
动脑和不动脑,对于产品人来说其实就是半个哲学家,必须学会动脑爱智,要在不断的追问中touch到问题的核心标准点。如果我们不动脑,到头来就是要让用户动脑,用户只会委婉的告诉你:对不起,怪我太笨,没看懂这是啥。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