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梦七层
我在梨视频实习的那些日子(1)

我在梨视频实习的那些日子(1)

作者: 小公子孟林夕 | 来源:发表于2018-04-23 22:20 被阅读0次

    无论当今世界如何发展,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不会减少,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信息的需求日益旺盛,这是因为人们需要依据有效的新闻信息进行行为的修改,又或者改变对于某一事物的看法。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只是新闻生产、传播、接收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社会生产力尚未发展成熟,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的是文字。近代摄影技术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图片与文字相互协作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途径。而如今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流量变得廉价,视频由于其直观性和巨大的信息量而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里,新闻也是如此。在新闻消费当中,视频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视频成为了与文字、图片并重的一种新形式。文字和图片的事件构建能力远弱于视频。由于缺少具象化的图像,在接收文字信息并转化为图像信息的过程中,大众由于个人的背景、学历、见识、经历、思维不同而形成了大相径庭的大脑图像信息。

    视频的出现正是打破了大众接收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的过程,图像信息直接输入大众的信息系统而无需将文字转换为图像,使得所有受众所接收到的图像信息都是一样的,大大减少了大众之间信息交流的成本。因此,视频的应用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次的实习过程中,我从事的正是视频新闻的生产,负责新闻视频的采集。在视频采集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未曾预料到的困难,在一次次的采访和拍摄过程中提升自己。一名记者最重要的是随机应变的能力,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唯有在一次次解决问题中成为一个合格的记者。

    我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不知道如何寻找合适的新闻选题。

    在第一次到公司的时候,我的组长跟我介绍了我们负责的六个栏目,分别是:帮侬测测看、老外街、A001号食客、夜上海、晓上海和梨上海,各个栏目分别放置不同内容的短视频资讯,区域是上海范围内,要求是网上没有相关的视频而我们去主动拍摄。组长说每天都需要上报选题,选题通过就可以去做。

    我关注了四十多个以上海为话题中心的微信公众号,其中不少公众号每天都会发送一到多条推送,能够收到的信息都是各式各样的。微博上也关注了不少相关的微博号,甚至我下载了一个app专门接收关于上海的新闻。但是我面临的情况是信息量巨大而有效信息偏少,有时候花了一两个小时来浏览信息但都一无所获,甚至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选题报了上去却发现已经有人已经抢先一步报了相同的题。有时候虽然说组长们有分派任务,但是数量不多,所以刚开始效率很低,差不多两天才拍一个题。后来小组开会的时候老师们有提到要多多扫街,因为很多故事在扫街的过程中发现的。如果只是收看公众号或者别人发的消息,那其实能够做的东西就很局限。扫街虽然目的性不太强,但是一旦能够做出来成片的话往往点击率会很高。

    后来我们很多题都是扫街扫出来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同事,他就走到路上遇到了一个回收废品的老伯伯,每天只赚30块钱但是要供女儿上大学,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新闻的理解。这个同事他扫街自主地发现了故事,采访很透彻,细节也捕捉到位,还抓住了其中一个最大的亮点:他要给女儿交上万元的学费,做新闻,运气会更多地光顾有心人、刻苦的人,运气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一个网络媒体平台,能够收到的报料是很有限的。即使有当事人会把视频拍下来然后通过app传给后台编辑,也是不需要我们去拍的。这个时候我们能够获取到第一手资料的方法就只有去扫街。

    扫街也不能盲目采访,一定要先找到有亮点的人,或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挖掘受访人的亮点。很多热门的新闻都是由于其中的一个新闻点吸引了受众或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成为了热门。

    确定采访对象之后,如何与受访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挖掘新闻素材成为了我另外一个难题。

    如果是街采那倒还好,一般来说组长们会事先列好一些问题,然后我们按照这些问题去提问再加上自由发挥一下就可以了。但如果不是街采就很考验反应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实习后期的时候刚好也是临近春运的时候,我们被安排为两个人一组要去火车站等地方去采访。

    和我搭档的是林洁瑶,她是一个浙江妹子,不太擅长于跟陌生人去沟通。其实我也是,我跟陌生人聊天的话不知道怎么接话,聊天也大概就聊个一两分钟就匆匆结束了,聊天时间短的话很难挖到点子。一开始分工合作,我负责跟采访对象沟通,她就负责拿起手机拍摄。但是后来感觉聊不到什么,我们就换了一下分工,她负责采访我负责拍摄。但是我们两个都没有什么主见,所以在寻找采访对象的时候畏畏缩缩的,不敢提出自己的采访要求。所以我们两个去采访的时候,常常开始的时候花二三十分钟去犹豫、选择采访对象。

    我就觉得这样子效率很低,然后我就提出了我去打算让妹子来采访,结果出乎意料地顺利了很多。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个叔叔,他带着两个大大的长方形铝盆回家。我们看到他的铝盆,然后就上前搭讪问他为什么要带这个回家。他说要拿回家给孩子们做饺子吃。后来我们聊着聊着叔叔就说了他是五点多的车,下车之后还要挑着行李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回到家都要九点多了。因为叔叔是住在山上的,那里交通不太方便。这个点我们就觉得很特别。后来剪出来的成片也印证了我们的想法,着重把回家走夜路这一点放大了。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很特别的,都有可以挖掘的新闻点,但是可能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去挖掘。对于采访过程中抱有疑问的点要继续追寻下去,引导受访对象说得更多。而且要认真聆听受访对象说了什么,这不仅是尊重受访对象的需要,另外也能够,顺着受访对象的话去找到新闻点。

    做记者是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发状况的,遇到问题不要轻言放弃。

    这一次跟我有一次拍的一个集邮迷熬夜排队买狗年邮票有关。之前有看到一条新闻说,狗年邮票开售前一周就已经有人拿着板凳石头什么的在邮局门口排队。当时候是拍了一条新闻回来的,然后编辑老师们觉得开售的前一天还有开售当天也需要去现场拍素材回来。我负责开售前一天去看看现场有没有人排队的。那天我要去的是四川路的邮政总局,但是四川路有三家邮局,我一开始跑去了另外两家那边,没有看到排队现象。之后我跟老师沟通之后发才发现我去错地方了,我应该去邮政总局的。但是去了邮政总局绕了一圈之后,发现还是没有人排队,可能是因为当天正在下雨而且天气比较冷。我跟老师汇报之后准备打道回府,刚好这个时候有个老伯伯问我知不知道买邮票在哪里排队。我说可能天气太冷,没有人来了。然后老伯伯就说他知道吴淞路那边的邮局支行可能会有人排队,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我说好啊我们一起去。

    然后走了十多分钟之后觉得路途好远,查了下地图发现才走了一小半。那时候我的鞋子已经湿透了,时间也比较晚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而且不确定那边的邮局会不会有人排队,我就犹豫着说老伯伯我不想去啦。然后老伯伯就自己一个人走了。老伯伯走了之后我又有点犹豫了,既然来都来了也不差这十几分钟的,不如还是去看一下吧。

    然后我步行走了15分钟到了吴淞路邮局,远远看过去邮局大门紧锁,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大厅里面还有很多人在。关门是为了限制大家出入,门口负责安检的先生他问了我确定我要进来之后把闸门打开了,并且给了我一张号码牌。我一看我是180多号,前面还有那么多人要排队买邮票,二楼有两个房间是专门给大家休息的。据说这里每年都会有人排队来熬夜买邮票,但其实我不太理解这么一张小小的邮票为什么对于他们来说彻夜排队也要买呢?来排队的大多数是比较年长的一辈,有的人说他们来这里熬夜买邮票已经有十几年了,可能对于他们来说,邮票寄托着一种情怀。我采访的时候大家很热情,不断的给我推荐采访对象,说采访这个人——他带着病都来熬夜排队,又说采访那个人——他集邮已经十几年了。跟大家聊完天以后我发现都快一点半就准备告辞了。查了下居然还有夜班公交车,在去公交站的路上我一边查看素材一边在想叔叔阿姨们真的太可爱了。

    这是我第一次工作到这么晚还没有回到宿舍,但是我觉得这是一次很特别的体验。如果我跟老伯伯告别之后真的一走了之,就没有后面的这些故事了,没有完成我的任务,而且还少了一次特别的经历。

    写于2018年3月

    纪念我的实习生活(2017.10-2018.02)

    上述图片和文字均来源于 简书:小公子孟林夕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须标明作者及来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在梨视频实习的那些日子(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er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