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科技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吗?
俞敏洪曾经公开发表演讲,希望用科技助推教育公平。他说:“现在好了,我觉得中国现在真的看到了农村孩子未来能够上北大、清华的希望。”
科技真的能够实现教育公平吗?
【先放福利】
二胎开放后,教育行业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投资机会?我们曾在VIP群中分享了对教育行业的看法。您可以分享本文后,关注我们,并在后台回复:“教育” ,获取内部分享。
俞敏洪想促进教育公平的心是好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
教育永远都只能是不公平的。
要实现教育公平,有2大永远绕不开的难题。
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那么普遍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放着免费的学不上,偏偏要去那些贵死人的私立学校?
上海私立名校的学费已经逆天了。
包玉刚实验小学的学费是78000元/学期,光小学学费就是78万。
赫德双语学校(初中)的学费是90000元/学期,初中(上海初中学制为4年)学费就是72万。这还没有算上各种课外兴趣班、海外游学的费用等等。
而且,这些学校还不是你有钱就能上的。
先别说小学,竞争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我家小女儿去年出生。还没满月的时候,月子中心里热心的妈妈就来提醒我了:“你要是想让女儿去宋庆龄幼儿园,现在就可以找关系排队了。提前两年排队,跑不了的!”
▲为了替孩子报名幼儿园,家长深夜排队领号
大家花这么大代价,买的也就是2个东西:
1.名师的时间
2.学习环境
首先,好的老师本来就是稀缺资源。
现在上海第二梯队的重点高中招聘老师,都开始要求名校硕士学历,一堆复旦、北大、清华的硕士生竞争一个岗位。而那些抢手的名师,都得有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甚至还得参加过中考、高考的命题。
这些人本来就都是万里挑一的,一堆人求着他指点。同样的时间,如果他去外面开100人的大课,1个人收500元的讲座费,一下午就有5万的进账。那你凭什么让人家放弃这笔收入,把时间花在给你单独上小灶呢?人家的时间这么精贵,你不还得多付点钱吗?
要想塑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代价就更大了。
光是硬件,就需要学校有非常可观的办学经费。每个家长,都希望学校可以多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这都需要钱啊!
举个例子。我有个同事,对舞台艺术特别有研究,她的兴趣就是高中老师培养的。学校为了上戏剧课,直接拨500万建了个专用的话剧小剧场。每一块地板,都按照专业标准精心设计。
而且,这个课国内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学校每年都从新加坡和美国请一堆专家来做培训,和学校老师一起做课程开发。甚至,为了推广戏剧教学,学校还得每年拨出专款专人,组织全市的高中戏剧节。
戏剧还不算特别烧钱的兴趣了。现在一些私立学校,已经开始玩起了:冰球、马术、帆船……这些“贵族”运动,燃烧的可都是人民币!
但更难的还是软件。
唐朝的时候,刘禹锡一个陋室就能做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但到了今天,不花个成百上千万的,买套学区房,肯定是没戏的。
私立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一般还都有严格的家庭背景调查。父母光有钱也不行,万一是暴发户呢?还得有学历、有素养、有社会地位。
本来,我先生还特别笃定:金融新贵嘛,是学校招生时最爱的家庭背景之一。但最近,他也开始慌了,因为学校招生办说了,他们还得考察父母的身材。家长要是连自己的身材都管理不好,自制力这么差,怎么可能教育好下一代?
所以,为了小女儿未来上个好学校,他现在每个礼拜都往私教那里跑。
▲教练发来的锻炼视频(他比较羞涩,我替他打个码~)
你想,这些对原生家庭的门槛,不也都是钱堆出来的吗?
要是爷爷奶奶辈的经济条件太差,爸爸妈妈们哪来的钱接受高等教育、出国留学呢?要是爸爸妈妈们的经济条件不过关,哪有闲情逸致提前三年准备幼儿园入学呢?饭都吃不饱了,还请个屁私教?
所以,好的教育,本来就是拿钱养出来的,你怎么能够奢望每个人都能获得好的教育呢?
要想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本来就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是在发达国家,教育同样是“弱肉强食”的规则。就算是公立教育,也一样残酷。
比如说美国。中国的房价一般都是从市中心开始一点点往外下跌,但美国却是断崖式的下跌:穷人区和富人区往往就只隔了一条马路。
比如,斯坦大学所在的城市:帕拉阿图,这里住的就都是富豪;乔布斯、扎克伯克……都住在那里。但是,隔了一条小河,旁边就是美国出了名的贫民窟:东帕拉阿图。
两个社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同。
美国的教育资源,都是当地社区自治。哪怕是公立学校,办学经费也只是当地的房产税、物业税等等。所以,富人区的学校办学经费就充足,学生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穷人区的学校因为没钱,就只能提供劣质教育。
教育虽然神圣,但它仍然具有商品的属性。老师出售自己的时间,学校出售学习的环境。那优质的商品,自然就是价高者得。
如果,教育被排除在商业社会以外,这才是最可怕的事。
如果你辛苦打拼,好不容易混出头赚了笔钱,结果大家还不允许你给孩子花钱请个好老师,你乐意吗?
那些游手好闲的人,他们的子女也和你的孩子坐在一个班里,享受一样的高质量教育,你觉得公平吗?
这才是对辛苦劳作者最大的伤害。
科技只能解决标准化的教育。
比如,对于山村的孩子来说,只要有了网络,他们也能和北上广深的老师远程互动。这当然很好,但是优秀的师资永远是短缺的,所以大概率事件上来说,这些老师需要同时面对许许多多的学生。所以,他们就只能讲一些普世的标准化知识,也就是应试的内容。
假设你是一位老师,你知道电脑那头同时有上百名的学生在听课,你该怎么远程指导他们自己动手做化学实验呢?
更不要说细致到每一位学生,为他单独制定学习计划了。再高明的老师,也只能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拿起考试大纲,帮助他们在高考里分数够高。对底层百姓来说,这也是他们最需要的教育——这是一条最高性价比的“脱贫”之路。
应试教育培养的是学生适应规则的能力。考试大纲怎么定,你就怎么学。适应得越好,成绩就考得越高。说白了,应试教育的极限,就是培养出优秀的员工。
但精英教育训练的是决策力。在这样的教育里,学生是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答案,任何人都不能替你做决策。
所以,在历史课上,学生会讨论苏格拉底的死亡究竟有没有意义;
政治课上,学生会讨论绝对的民主是否完美;
物理课上,学生会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定理……
这样的讨论很可能会持续一周。甚至,很可能最后讨论了半天,也都没有结论。
还是那位喜欢舞台艺术的同事。她们高中的英语教学是出了名得好,经常是学生去国外参加英语写作的比赛,直接就把外国人给比下去了。但是,她们从来就没正经上过英语课。
老师不会拿着高考大纲来上课,而是成天带着大家读英语诗歌。
上课的时候还一起追《傲慢与偏见》,老师带着大家“花痴”darcy先生,讨论简奥斯丁女士到了今天还会不会被逼婚。
甚至还花了半学期全班排演《剧院魅影》英语话剧,做英语戏剧节。
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是教会学生怎么样欣赏这个世界;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能力;甚至是希望他们能够有能力、有魄力去改变这个世界。至于考试会有什么考点,人家根本不在乎!
这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者。
这样的精英教育,永远不可能做到标准化地流水线生产;它一定是深度个性化的。甚至,老师每次的教案都没法重复使用。
每届学生的性格都不一样,你怎么会知道课堂讨论上会出现多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呢?
如果,你不能和每个学生都进行充分的交流,你怎么能够激发出他们真正的天赋呢?
越顶尖的教育,对家庭的要求就越高。
应试教育是给予了底层一条向上的通道。不论你的家庭环境,只要你够刻苦,都有可能凭考试成绩进入名校。
素质教育是给中产阶层提供了一个维持地位的方法。家长可以联手学校,共同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
但精英教育里,就是家庭在起绝对的主导地位。最重要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精英的素养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家庭。
圈内有一位隐形大佬,身价以百亿计数。有一次,他和我们谈起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在美国读高中的时候,发现派对文化盛行,大家都爱听乐队“嘶吼”;又发现“中国制造”实在太给力了,物美价廉。于是,就找人寄回了一堆海报、荧光棒,又积极组织演唱会,现场高价兜售这些小商品。最后,高中3年赚了11万美元,把生活费都给省了。
这是任何学校都不会教给你的商业嗅觉和执行力。显然就是看着他父亲白手起家,耳濡目染学到的经商头脑。
一个在哈佛法学院念书的小辈,回国后和我说:“在国内上大学的时候,我们一般就是针对课本上的案例讨论一下。到了哈佛,上课一讲到案例,经常有同学会说这个case是他家某某某办的,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些书里没写的细节。”
可想而知,这些家庭里还有多少不外传的“细节”。
而这些“细节”,永远只开放给极少部分的精英。
实际上,哪怕把教育的口子放开,同样无法解决公平的难题。
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杨中超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高等教育大规模的扩张,并没有促进阶层的流动:低阶层向上跃升的难度,丝毫没有降低。
而且,大部分扩招增加的高等教育机会,都被社会上层,或者说父母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庭占据了。
换句话说:扩招的受益者,还是社会上层的那群人。
无论你把门槛放到多低,永远都会有人占据前20%,抢占80%的社会资源。
战后的日本开始高喊教育减负,实行了30年的“宽松教育”政策。结果呢?学生的负担是一点都没有减轻。
学校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少了,精英阶层难道就不会请家庭教师私下加量吗?“宽松教育”政策出台后,日本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一路攀升。
更可怕的是,由于政策的约束,公立学校只能提供简单的“托底教育”内容。所以,哪怕你非常聪明、一心向学,只要你家庭条件平平、上不起私立学校,你都没有努力的资格。因为政府不允许老师教更高难度的进阶内容啊!
看似是把教育的门槛放低了,希望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可以接受教育。但实际上,却是更加强化了教育的分层,为精英阶层筑起了一道高不可攀的护城墙。后80%的人要想向前迈进,反而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世上又哪有什么真正的公平呢?
一视同仁划定统一的标准?
有人会嚷嚷:起跑线不一样,根本就不公平!
照顾弱势群体,降低标准?富二代们考学分数就高点、贫困学生分数就低点吗?
有人就更加不服了:我的父母辛苦攒下家业,还不就是想让孩子过得更好点吗?
如果,你好不容易成了首富,结果却发现自己的孩子要接受史上最难的入学考试,你觉得这就公平吗?
归根结底,还是一句话:
稀缺资源要想公平分配,根本就是瞎扯淡!
僧多粥少的局面,永远只能靠实力竞争上岗。
这里的实力,也永远逃不开原生家庭的社会地位与财富积累。
对于每一个努力工作、勇敢拼搏的人来说,
当然希望自己的付出也能让下一代受益,
这难道不就是最公平的社会法则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