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

作者: 眉眼弯弯的麦麦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0:34 被阅读0次

    弗洛姆晚年写了这本《爱的艺术》,1956年出版后被译成32种语言,经久不衰。笔者认为,其成功有一半取决于简单又诱人的书名。薄薄八万字,字字珠玑。

    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前言和第一章:爱是艺术么?重点辩证了爱不是什么,比如电石火花的激情,门当户对的交换都不是爱。爱的艺术性使其具有可学习的特性;第二部分为第二章:爱的理论,从生存问题、父母之爱、他人之爱(邻人之爱、性爱、自爱、上帝之爱)三个角度阐述了爱的定义和特点;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西方社会爱的瓦解和第四章:爱的实践,从现实层面说明了爱在世俗世界的面貌,以及一个现代人该如何实践它。

    第一部分   
    不管你成熟程度如何,爱都很困难。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成为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将失败;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在以上品质罕见的文化中,获得爱的能力势必困难重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实现爱的努力,这是一场宝贵的自我教育。

    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的艺术,因此需要不断学习。人们对爱常见的误区是:
    1. 爱是被爱。比如男性通过成就,女性通过魅力获得普遍的爱慕。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害怕的是爱,尽管这时常是不自觉的。
    2. 爱是选择合适的对象。如果爱跟婚姻有必然的联系,则“对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本主义笼罩下的情网,让个体在自己交换价值的限度内,去寻求可得的最好对象。爱的实践必须始于认清公平与爱的区别。
    3. 坠入情网和爱的“久恒”相混淆。突然破墙相拥的陌生人,感到刺激的亲密感,直到失望和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通常爱以极大的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告终。狂热成了寂寞的表象。
    因此,为了避免以上误区,我们要花极大的努力和相当的时间学习爱的艺术,精通其理论,并富于实践。究其根本,爱是对人类存在问题唯一合情合理的答案,其对精神有益,可对现实无利可图,是否要学习爱的艺术全凭自己决定。

    第二部分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除了动物的需求,其总是想要了解自身,爱的行为是充分了解自身的唯一途径。焦虑和羞耻感来自于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所以内心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所以人们通过依恋、人际交往、性行为、宗教、创作等一系列方式与外界结合,不成熟的结合变成了病态的共生关系,但成熟的结合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爱。前者是一种不自由的附庸关系,甚至会发展为虐待;后者则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条件下,积极主动的能力。

    真正的爱会为你赋能。对于创造性的人来说,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会使自己感到强大、富有、能干,是个体存在的价值,而不会带来丧失和舍弃的感受。人自认为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既取决于他拥有物,更取决于他的品质。所以害怕爱的人,其实是缺乏自信(不限于自信心,还包括依靠自身能力达到自己目标的勇气)。爱通常有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在理想模型下,母爱(阴性的爱,不单指母亲的爱,有时父亲也可以给予母爱)是自发的、无条件的;父爱(阳性的爱)则是有条件的,多因为值得而被爱。成熟的人,会变成自己的父母,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从而智力健全,因爱而被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1. 邻人的爱
    在不服务于任何目的的情况下,平等又互需的邻人之爱产生在没有血缘的人之间。透过每个人不一样的外表、地位...我们看到了我们本质的同一性。

    2. 母爱
    母爱始于不平等,是对孩子生存及需要无条件的肯定。"好母亲"需要是一个快乐的人,她的幸福如同忧虑一样,会传递给孩子从而影响其人格;柔情的母亲,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无条件的关怀;慈爱的母亲可以克服自恋,在孩子长大后忍受与之分离,并在分离后继续慈爱。

    3. 性爱
    性爱是对与另一个体完全融合、结为一体的渴望。如果性爱不同时也是兄弟之爱,便绝不会导致稳定的结合,突然亲密之后是长久的疏远,所以通常性爱也是所有爱中最靠不住的一种。性爱具有排他性,是一种意志行为,是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他们在对方身上寻找自我,通过把单个人扩大成两个人组成的整体来解决分离的问题。独立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导致性爱的冲突,其实真理非此非彼。

    4. 自爱
    当意识到自己也是万物之一,便会爱己如邻,没有理由把爱己和爱人对立起来。自爱不是自恋,自恋是人格发展的最初阶段,成年后依旧自恋的人,是爱无能的人;自爱也不是自私,其实自私是自爱的对立面,自私者只对自己感兴趣,一切为己,只热衷于索取,自私者不是过分自爱,而且缺乏自爱,他实际上恨自己,缺乏对自己的喜爱和关心,而所谓无私本质上也是一种更加缺乏创造力的自私。

    5. 上帝之爱
    人尽管超出了与自然一体,却在心理上仍然依附于这种原始的关系,所以表现出极力返回或者抓住这种原始关系的倾向,从而获得安全感。许多原始宗教的历史为此提供了证据:动物图腾崇拜、泥金银塑神像崇拜、拟人化神崇拜。好在所有的宗教的最终目的不是正确的信念,而是正确的行为,这使得人们懂得了宽容和教导。

    第三部分
    在资本主义商品化经济的体制下,人和物、精神和物质都被分为有用和无用,这导致现代人疏远了自己、同胞和自然。爱情被异化成双倍的个人主义,从个体反抗变成二人联盟反抗这个孤独的世界。而性欲等一系列生理需求的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甚至保证不了理智的健全。 真正的爱中亦有真正的冲突,这种冲突不是为了掩盖或投射,是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可澄清事实、净化精神。很多假借“爱”名的爱是做不到两个人以各自存在核心进行交流。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可以辨识爱。

    爱的实践是一种自身体验,个体只能自己去探索和学习。弗洛姆的建议是:规范、专心、耐心、最大关注。无疑爱的成功是罕见的,甚至可以说在抽象意义上,爱与“正常”生活绝不相容;在现存制度下,能够爱的人必定是极个别的。成功的爱,核心条件是克服自恋,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的发展,还需要理性的信仰。要有信仰就需要勇气和冒险的能力,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若坚持把安全和保险视为生活的基本条件,那就不可能有信仰,也就很难去爱。

    爱很难,但很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的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gy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