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的女权讨论突然兴起,还产生了田园女权,真女权,极端女权等种种流派,听起来颇像一种宗教。远在女权主义最发达的北欧望着东方,很难不产生恍惚感,仿佛我们不生活在一个星球。
女权在北欧,的确已经深入了大家的日常生活,以至于除了一些原教旨主义女权主义者偶尔用奇谈怪论博一下眼球之外(谢天谢地,这种人基本只出现在瑞典),你都不太看得到Faminism这个词。而当我想谈论这种融入社会的女权主义时又经常词穷,因为你很难用语言描述一种气氛或者文化,就好比中国的官场文化,西方人读再多的书,往往也只能撞的头破血流,找不到一点门路。
所以我今天的文章大致算是一张对“女权主义极大发展的社会”的速写,每个读者都可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不同结论,有的甚至会感觉被冒犯——如果真的如此,还望高抬贵口,我的本意并非如此。
北欧的女权如果实在要用语言描述,我觉得其实体现在三个阶段。
首先就是最基础的生存权和教育权,这一点是如此通俗易懂以至于我觉得不需要什么解释。事实上北欧五国在这两个领域也只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甚至挪威和芬兰的女性高等教育比例还比欧洲平均水平要低。值得玩味的是,中国在这方面并不是一塌糊涂,比如中国女性本科毕业比例在许多西方统计中都位列世界第一,然而男女出生不平衡成都又是多年以来世界最高的。在我看来,这两点都和计划生育有关,许多城市里的女孩子作为独女得到了没有竞争的关爱和教育,同时,又有很多落后地区的女婴在流动B超车到来之后就悄无声息的消失了,好像一部恐怖片。可以说,中国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
第二个阶段,在我看来就要抽象一些,我把它概括为“女性获得和男性类似地位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能简单的概括为女性就业权或者自我实现的机会,而是一整套“女性和男性的角色可以灵活转换”的社会系统。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家庭里男人拼事业,女人也拼事业,留下小娃娃做留守儿童,并不能算这种女权的完美实施范例。在北欧,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家庭内部会自行讨论,根据双方的工作意愿、工作能力以及对职业生涯的向往,最终达成一个心平气和的共识。假如大前提是必须有人照顾孩子,那么如果女方更值得也更愿意留在家里,她便会安心做全职妈妈。如果结论相反,那爸爸也会同样开心的离开职场,开始向未知领域迈进。
这种看似简单的流程,实际包含了男性对女性完全对等的尊重,以及,很重要的,社会对男女两性贡献能力的理性认识。因为你们可以想象,世界上肯定存在一些能力很强的女性和内心乐意养家的男性。因为传统成见导致的任何强制服从,都在损害社会整体的效率——哪怕只是一小点儿。
在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我的邻居就是个全职爸爸,留着矮人一般的长须,看起来颇有杀气,却在每天下午准时带四个女儿出来溜弯儿,时而两个大女儿帮着爸爸推婴儿车,时而全家五口骑着四辆大小不一的自行车列队出行,声势看起来很像马戏团。路上遇到的大爷大妈无不上前夸赞,艳羡不已。从那男人的神态能清楚地看出来,他对自己的身份可骄傲了,而他的老婆八年生了四个娃,据说产假全都转给了丈夫(把全薪产假转给无工作的配偶可以领取每月八千的补贴),自己现在是我们公司的财务总监。这仅仅是我见过的许多全职爸爸甚至全职丈夫中的一个。有些情况下,甚至女方升迁调离岗位,男方权衡后也会心甘情愿的辞职陪同,这一切都看怎样对家庭最有利以及最照顾双方的感觉,而不需要顾忌任何外来的评论。
2014年丹麦政府曾经宣布,有29%本地单职工家庭中选择工作的是女性。这个数字让人看着挺舒服。其实我很害怕政府或者某些组织会说要继续努力让这个数字越来越高,最终达到50%。因为心理学证明,女性天生的确更喜爱家庭生活,如果你让男女完全自由选择,29%看起来就是个挺正常的结果。50%,反而透露出一种形而上学的宏观调控的味道。
当然,在这个领域,中国的差距与北欧不可以道里计,先不说小白脸这个词会引来多少讥笑,光是女性产假问题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女性就业权。
首先我反对所谓女性的就业权是女人自己作掉的说法,事实上丹麦入职就生娃的情况也非常多。政府对此的态度,一是给与企业补助,比如直接覆盖掉招一个孕期临时工的成本,二就是允许产假在男女间转移,丹麦有九个月低保产假,三个月的全薪产假。在最关键的全薪产假里,只有十四天是妈妈一定要休的,剩下的可以选择给自己,也可以选择给老公,如果老公已经是全职爸爸那还能获得每月八千的补贴。在这种制度中,单职工爸爸如果有了孩子,最少也会休一个半月,很多都会选择三个月不上班。于是在不损害生产力的情况下,大大缩小了男女间因为养育后代带来的竞争力差异。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国家对待生育率的重视程度。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促进生育早已经投入了无数真金白银,所以入职就生娃在政府看来不但不是无耻,反而是一件特别值得嘉奖的事情,谁要是能生十个“骗”十年工资,政府恨不得给她发个荣誉勋章。中国现在已经开始扭扭捏捏的鼓励生育,但还是指望大家靠自己兜底,靠觉悟养活。企业招女职工入职怀孕却怪女人生孩子?女性找工作因此受阻却劝你回归家庭?这才是匪夷所思的逻辑。
北欧女权的第三个阶段,在我看来就是传统甚至文化问题了,我把它称作“女性和男性共享评价体系”。
简单的说,在北欧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基本不论男女标准都非常类似,并且和中国人评价男人或女人的方式都非常不同。在我看来,北欧对男人的性格和相貌要求高于中国,对能力要求较低,对金钱的要求几乎没有,而对女性,相貌的占比也更低,对年龄和婚史的要求几乎没有,对能力则评价高得多。同时,对一些生活习惯也基本不设置性别限制。比如丹麦女性吸烟、纹身和喝酒比例都在全世界排名三甲,普及程度上和男人基本没有区别——当然,有些误入歧途的女性会把结果当成原因,觉得自己只要开始吸烟喝酒纹身,就会立刻变得女权起来。很不幸,这个理解是错误的。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一个外形不甚讨喜的男性富二代,并且看起来不是幽默那一款的,反而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某天你开着法拉利去丹麦诸大学校园转一圈,基本不会收获傻X以外的任何评价。当然在我来丹麦以后还没见过一辆法拉利,但是二婚高龄带娃且长相一般甚至非常一般的女性,嫁给有钱帅气的丹麦本地男的情况则非常多,掐着指头就能数出四五个。其中有一个菲律宾偷渡客,身高一米五,长相绝对可以用抱歉形容,但因为有偷渡多个国家练出来的眼界以及一手不错的按摩技术,离婚后很快就嫁了个农场主,还开了自己的按摩店。还有一个性格特别泼辣的东北老妹儿,三十多岁离过婚,在酒吧做招待,最后嫁了个哥哈有房的私人咨询师。我老婆曾经因为这件事颇受打击,觉得自己这么多年赖以立身的漂亮高学历乖乖女形象的存在价值突然变得可疑起来。但后来她听这个东北大妹子说婚后她坚持要和老公AA,突然也就想通了。
事实上,如果一个女的打心底不那么在乎钱,那么她在北欧找到体面伴侣的几率就会大大上升。而好性格,丰富的阅历,以及一些能让男方选手直接受益的技能,在本地的婚配市场上也是巨大的加分项。我们经常吐槽老外净娶一些在中国没人要的丑女,实际上不是他们瞎,否则也不会老是找李冰冰范冰冰刘亦菲章子怡去演电影,他们是真的没有那么在乎这件事。
在这个价值观问题上,我对中国的进展是几乎不抱希望的。
目前甚至很少有中国的女权主义者认识到这一层问题,比如部分中国还算先进的女权,已经能摆正自我实现的追求,努力提升个人能力。但另一方面依然在等机长,觉得自己这么优秀,必须霸气有才收入比自己高的男人才配得上,在搜索失败后就开始抨击国内的男人太差劲等等——事实上女权的终极目标本来就不应该需要男人的参与,女权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等待霸道总裁说你做得真好亲爱的晚上给你个奖励吧。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男性在这个问题上更加毫无知觉,而且毫无知觉的理直气壮。当前舆论下,如果任何人发出不要物化女性的倡议,收获的绝对是一致的讽刺。而充斥各种论坛上的女性评价标准也基本是清一色的“选胸大的”/“我想…”/“女博士?呵呵”/“剩到三十五看你还…”,等等等等,足以看到目前中国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评价标准,并没有比几千年前进步多少。
在这个问题上,我也不想当批判大师,但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如果马云刘强东这些成功人士是长相如同现在这个档次的女性,大家的评价是不是会有所不同?
如果要问我发自内心的想法,我觉得中国距离女权这条路的确非常遥远。常说印度因为没有经过血腥的工业化就获得了民主,反而无法获得工业化,中国的女权问题其实和这个非常接近。
二战后,欧美有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女性都承担了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的生产职能,并且在这种自证的过程中优化女权主义理论,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最终获取了较完整的社会地位。
而中国的“妇女能顶半年天”并没有实施太久,并且实施的年代有太多其它路线问题,模糊化了女性生产力的实际作用。而在计划生育之后,以上千万女婴生命为代价,相当一部分女性获得了高等教育和仅限于婚恋市场上的优势地位。正是这种不完全的社会地位,让中国的真正女权举步维艰。
一方面循序渐进的女权推进缺乏市场,比如现在很多地区女人只要长得不差,就能在婚姻市场上予取予求。这让她很容易觉得自己社会地位已经足够好,不愿意沉下心来从提升自己开始慢慢做起。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历史积淀,一步到位的女权尝试又很容易在男性群体中碰壁,只要男人不愿意接受家庭妇男,只要男人不认可精英女性的价值,那些真正上进的,尝试为男女关系带来变革的真女权主义者,反而会在社会舆论中处于劣势。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学会游泳前就获得了一个大号氧气瓶,带着它游泳游,太慢,但放弃氧气瓶从头来过又让人心生恐惧。这一切最终催生了中国特色的田园女权。
田园女权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依然将获取男性的资源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要么教育女性如何承认自己弱势地位但以生育权为筹码从男方压榨更多财产,要么教育女性提升自己但目标依然是被优秀男性的承认。这种理论的存在,既激化了男女在表面上的对立,又在核心价值观上和男权重合,大大降低了真女权的影响。但它的出现,绝对不仅仅是女性的问题,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原因共同造成的大环境导致的。要消除它的影响,也非得两个性别中头脑清楚的人一起努力不可。
说了这么多,肯定有吃瓜群众想知道,女权主义到底有什么好了?值得我们大动干戈去推动?事实上就我的观察,北欧的这种女权真的对社会和谐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当一半人口的社会地位出现变化,事实上另一半必须同样做出变化才能适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政府不给女性生育兜底又希望女性多生,于是企业不敢用女人,最终进化到日本社会,男人每天干到十一点下班,回家精疲力尽,和娃儿边洗澡边唠嗑十五分钟以后呼呼大睡,家庭生活退化如斯,男性难道算是占了便宜?
再举个更微妙的例子,比如男人都不愿意接受离婚女性,所以女人的第一次婚姻就成了一锤子买卖,为了防止男方选手变心,在婚前就是要使劲儿作天作地,买房写名鸽子蛋一个都不能少,恨不得婚纱照蜜月都花掉二十万,这其实就是在增加婚姻的沉没成本,让结束关系变得昂贵。什么你说应该相信感情?昨天论坛上发帖说男人特别专一,二十喜欢十八,五十还喜欢十八的逼崽子是不是你的小号?来,和老娘解释解释你是不是男人吧。
所以,即使我们不去计算那些该工作没工作的女性和该养家却在职场上忧郁的男子给社会造成了多少实际损失,单单看两性地位不同导致的信任危机和沟通成本,其实就已经在严重的影响社会,尤其是婚姻家庭关系的正常运转,并且给男人增加了不亚于女人的压力和挫折。支持真正的女权主义,其实对男方选手的幸福生活也有重要的意义。世界上目前只有两种男女关系能够非常稳定的存在,一个是原教旨穆斯林国家,女人就是家畜,而家畜是无法带来太多不和谐的,另外的,可能就是北欧的女权主义了。中国会往哪个方向发展,我希望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http://bbs.nga.cn/read.php?&tid=1380075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