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转自一位资深教师的古筝和古琴学习心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87266/217249a783e74a9a.jpg)
内容极具心灵共振性!望细细品味!
同时分享给古筝学习和教学的朋友,共勉之!
古筝心得
找个好老师
我的第一个老师是古筝演奏家吉炜的学生,100块一个小时。现任老师是范冉,非常有名的古筝青年演奏家,200块一个小时,这是当时的价。现在的新学生是300块一个小时了。有两件事情让我觉得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要找名师,长期来讲受益良多。
学古筝是要求操琴者从内心到身体都必须是放松的,因此很强调一种“柔软”的感觉,运力于指尖,但是从手腕开始就是要放松的。但是从我个人来说,不论是从身体还是从性格来讲都是很“硬”的人。
因此在学筝过程中,屡次被老师教训:你的技术不错,但是一定要增加柔软度,增加你的“粘性”。
可是从个人角度来讲,是很难把握这种度的,经常就会变得很紧张,很做作,直接体现在肩膀耸的很高,很做作的想体现出“行云流水”的感觉,想把那些音刻意地弹得很飘,记得在哪哪哪标记号要弹轻,哪里又要弹得很强劲,但是实际上很拙劣,很僵硬。
然后我也很烦去看这种强,弱,次强,弱这样的指示说明,也不知道该怎么调整,就会很沮丧,我的情绪波动很大,经常状态好的时候没有问题,状态差的时候就怠于练琴。
但是和范冉学习后,她听我弹了一首《浪淘沙》就很肯定我,也很鼓励我多弹一些曲风轻灵的曲子。比如我这里放的这首《绣荷包》,是一首云南民歌,前半段比较简单,但是后半段涉及到双手的平衡和协调,要弹好并不容易,只能是多听多练,范冉不让我刻意地去轻弹或者是重弹,只是说琴由心生,你觉得该怎么弹就怎么弹,弹琴就是弹琴,重点是弹。音乐要在你心里,在指下流淌起来,而不是刻意地去制造音乐。
等到你觉得该如何能够更好的表达你的音乐思想的时候就会注意你的强弱处理了。而且强弱处理上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不一样,因此一定是要个人感情的融入和共鸣,而不是刻意地去标注记号就能达到的。我觉得她说的很好,起码后来我弹琴不会紧张,很放松,重点在于把握整段曲子的风格和节奏,而不是单一音乐段落的强弱处理,本来我很讨厌弹《浪淘沙》这种风格沉郁的曲目,后来这首曲子成为了我的保留曲目。
第二是摇指指法的学习。和第一个老师学的时候,总觉得不对劲,老是绊弦,也不知道该怎么调整。也许是和第一个老师解释的姿势有关,范冉一节课就把我调整过来了。不过还好我的其他基本功都还不错,触弦的手法和手型都是比较正确。不过当时我也感慨了一下,手法不对,要是时间长了纠正过来也是蛮费力的!
笔者久思弹琴之法,成于演奏及教学中而用于演奏及教学中。今著为文而有
三说:得心,应手,成乐。
得心有四要:辩题,正义,知味,识体。
两需:入境,传神。
应手有三则:发声,用韵,运指。
八法:轻重,疾徐,方圆,刚柔,浓淡,明暗,虚实,断续。
成乐有二和:人与琴和,手与弦和
十三象:雄,骤,急,亮,灿,齐,广,切,清,淡,和,恬,慢。
得心是要对演奏的琴曲由外形到内涵有准备的把握,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得之于心是前提,是基础,是根本。由此,可免因盲目而谬误,可免因任意而曲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87266/6b19afe142abd80d.jpg)
一要辩题。
琴曲几乎皆有明确的标题,弹琴者必须尊重和体会标题所示之意。然而有些标题却远非标题字面所示者。比如《秋塞吟》又有《水仙操》《搔首问天》两名,《秋塞吟》为秋天塞外之感,《水仙操》解为伯牙海上待师之际,为天风海涛所感。《搔首问天》有解为屈原深切忧国忧民之感。三者相去甚远,必须明辨方可恰当以对。又如《欸乃》,此曲之名应读为ai nai或者ao ai,需辨之外,更应明辨这是撸声或者桨声,或者号子声。其曲是写渔夫还是写纤夫。如不辨,则生谬。《鸥鹭忘机》一曲,欧鹭所忘的是何机心?鸥鹭被海翁所负,鸥鹭是不存机心者。所以如解为鸥鹭忘却人们有加害于他们的机心,方合逻辑。
二要正义。
正义是要准确的把握琴曲的思想内容,并尽可能的深入领会。即以流水而言,不只是水流的种种形象,更有种种水流的气度,气势,气韵以及人对流水的感受,“智者乐水”的哲理领会等。对于《潇湘水云》常有两解,一为水光云影的自然景物,一为怀念失地的“倦倦之意”。不同理解,演奏处理亦自相异。《长门怨》是表现悲伤之情自无异议,但要把握其悲伤之情属皇后之辈而非仕女之悲亦非民女村姑之悲。所以弹奏时娓婉中应有高贵之气。具体说来绰注不应浓重,进退吟猱不应柔弱。至于《梅花三弄》则应避免过于艳丽而近似桃花,等等。
三要知味。
韵味是音乐的神采所在,它具体存在于琴曲的风格,流派,情趣等方面。风格流派有地域之别,也有传承之异,还有个性之差。 既表现在琴曲本身,也体现在弹琴之人。面对各种风格流派情趣之曲已是当今琴人常课,如不能妥当以待,则会或失于不知其精准而不能得益,或失于不知有自主而为人所缚。査阜西先生的《渔歌》刚健,稳重所呈现的豪迈,吴景略先生的《渔歌》生动,挺俊所呈现的豪放,管平湖先生的《广陵散》雄浑古朴,傅雪斋先生的《普庵咒》的清朗方正等,都是需要细心研究体会之味。
四要识体。
凡成熟的艺术皆重章法。音乐的乐曲结构即属于此范围。对于琴曲结构,章法的“体”的认识,既有全局,还要有局部以致细节。全局的起承转合,高潮所在,散板入拍的起手等,乐句,乐章,乐逗的划分,其结构及互相关系等,必有正确认识,恰当安排,以免失误及平庸。即如《梅花三弄》,三次泛音主题与前后乐段有对比关系。三次出现之泛音主题,亦有不同表现:第一次清冷,第二次清润,第三次清劲。第八段为第七段的补充,第九段为第七段的再现而有收束之用。又如《阳关三叠》并非大曲,而此句开始句句紧扣,逐步上行,而每句中起伏轻重,皆可从结构中可发现其严谨逻辑。《酒狂》为琴曲中极为精致小品,其结构鲜明而严谨。随其布局而显见其强弱起伏的关系。识体方可铭心,心明方可致精深,不可轻之。
二需:
一入境
以自己之心入琴曲之境,是已得心“四要”之结果,此境既在于乐境(旋律,奏型)之形,更在于意境(情感,品格)之神。
于弹琴之前,琴曲的旋律及其结构布局,指法及其运用发挥皆纳于心,将琴曲的内容,情感,品格,气质融为自己的思想,精神。以至于弹奏之时心手皆有所据,音韵皆有所主。皆可免陷于俗工匠人之地。
二 传神
已经入境之心转为表现琴曲情怀,音韵的构思,下指之前,成竹在胸,乃是传神之途。
已达入境之心,既得其形又得其神。在对琴曲的精心分析研判中毫无轻慢之心,玩忽之态,而如奉妙题,对严试,琢美玉,雕良才,著古墨,步奇奕,著长篇,挥雄师,用慎思熟虑于宏观及细节。又古人说为乐不可以为伪,琴尤如此。无伪比以真诚,真诚之境在于至善,唯至善方能无欺。抱精心,怀慎思,不欺人,不矫世,则可以传神。
应手是将已深怀于心中的琴曲外观,内涵通过准确而有把握严格而又多变的双手用之于弦,恰当的表现出来。以心用手,以手写心。令由心出,以手应之。手之写心,在三则八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87266/441a1dbcaf2c747c.jpg)
三则
一,发声如金玉
古人云弹欲断弦。这是极而言之提出取音要集中,肯定,清晰,实在。因用“断”字,偏于强力,有时为人所疑。今以发声如金石要求,在于音质音色的结果。虽不含下指的力度因素,但如运指绵软漂浮,其声必然失于散漫,含混,模糊,虚空。而如运指生硬暴烈,其声必然失于粗犷干瘪。使拨弦发声以充分而可变之力度,以敏捷而松弛之运指,以正确而恰当的方法触弦。而令宏大与精微,刚劲与润朗相调,则古今琴所求的金石之声在收房起伏中可为琴之巨制,小品写形传神。
二,移韵若吟诵。
唐宋以前琴曲声多韵少,明清以后声少韵多之说早有。是知按弦移指为韵,韵为声之延伸,其基础是左手按弦。古人有云:按令入木。乃是极而言之,提出按弦之坚实,稳重。但左手只用,更多在于吟猱,上下以及逗撞等的移动时的明确肯定,清洁实在,而又在连贯流畅中见抑扬,转折。法则严谨而又灵活多变。于旋律的表现有若吟诗,有若诵文。乃是左手功用要旨之所在。
三,运指似无心。
古人于“按令入木”“弹欲断弦”更指出要“用力不觉”,乃可正其义而释人疑。人之行为最放松最自如之时乃至于不觉,更至于似乎无心。浅者如人行路,不想腿脚而腿脚自动。以手取物,不思物体距离而手自达。深者如写字为文,不计笔画而成形。皆因成熟自如似无心。心中在于要成之事,而不觉,不思成熟之途径,实已得之于心而似不经意。运指挥弦,纯熟自如,法度自严,音韵自明。于己于人,一似无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6787266/7786dfc3b54cc5fb.jpg)
精选自李祥霆《弹琴录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