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游记
孙用川
我们一行十几个人,从东山岛出发,慕名来到了龙海市颜厝镇洪坂村兰庄(亦作丹庄)的白云山。此山不高,看上去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山丘。车子在新修的水泥道上蜿蜒而上,放眼望去,虽未见到奇峰异境、涧流清溪、古刹名胜,却也白云依稀,层峦叠翠,引人入胜。迎面而来的是一袭平淡而优雅、肃穆的气息,让人似乎感受到一股神仙般灵气。到了山腰,绿树掩映下,即见到了一方显眼的碑石,上镌“紫陽夫子解經處”,立于白云山八景之一的“百草亭”内,四周仅以简约粗糙的石凳围护。亭、柱、联、碑皆情景并茂,韵味十足,寓教于中。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使白云山成“名”的这位“仙”,正是南宋鼎鼎大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闽学派代表人物朱熹(亦称紫阳、朱子)。朱熹曾经在此建“紫阳书院”,顾名思义,“紫陽夫子解經處”就是朱熹解经讲学的地方。里人郑玉振①《重修白雲山紫陽書院碑記》(现立于书院内)云:“宋绍熙初,紫阳先生来守吾漳,尝以暇日登白云山,讲《诚意》②之章,手书堂额联句存山中。后人不忘先生之戾止也,立祠以祀。”
福建省内“紫阳书院”、“朱文公祠”遍布许多县市,千年以来,已经成了全省各地开启文运、激励后学、承继国粹的重要文化圣地,历代朝拜者不绝。而白云山的紫阳书院,则有其独特的内涵。
清乾隆壬午《龙溪县志》云:“白云山,旧传朱子尝到此,讲《诚意》章。又有‘与造物游’及门帖句云‘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皆朱子手书也”。直至清道光间龙溪举人曾习轩《游白云山记》把题联补记完整为“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并云“今墨迹犹存”。我们在书院右侧,见到了一方崭新的碑刻,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 讲真话,察实情 温家宝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馆馆员座谈时的讲话 2011年4月14日 总理温家宝 各位参事、各位馆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任福建漳州知州时,曾为创办的白云岩书院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追求。在我看来,把这幅对联用在今天参事、馆员们的身上也很贴切。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我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参事室、文史馆一定能够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政府咨询机构,一定能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仅此一副对联,就促动历代学人、高官纷纷传诵、释义,温总理这一番诠释,更于新时代赋予新的蕴含。足见朱熹的言行历来一直闪烁着不泯的思想光芒。此联不仅借景抒情、寓意深远,即是文字表达上也是措辞精妙、对仗严整、铿锵入神、功力非凡,尤可师范。
我们一行人怀着崇敬的情感拾级而上,踏入书院,开始仔细搜寻,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顷刻之间,最使东山游人感到兴奋不已的是,这里的一切,竟与东山县的历史、景物、人物、掌故有着多方面的联系、承继、融合。
上述书院朱熹亲书的匾额“與造物遊”,虽已不存,却使我们立即明白就同铜山南溟书院西侧一方著名的石刻“與造物遊”( 明嘉靖巡海卫蔡潮③书)完全相同。南溟书院又名文公祠,即朱文公祠,供奉的也是朱熹。两处题刻完全相同,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我们完全可以推想,也许蔡潮曾游过白云山紫阳书院,见到300多年前朱熹亲题的这方匾额,心悟至深,到铜山创建南溟书院时,自然雅兴大作,于是为我们留下了这一方至今500多年来令乡人代代瞻仰、永志不忘的石刻。二碑所同者,是都想象与创造万物的神一起神游。所异者,一则,白云山紫阳书院匾额为朱熹所书,而铜山南溟书院石刻则为蔡潮所书,前后相距300多年;二则,白云山所“游”,面对的是漳州平原一抹平川,而南溟书院所“游”,则是海滨的古嵝山下浩瀚的大海。漳州耆宿王作人先生④记述说:白云山朱子祠雕像上方匾为“與造物遊”,题“晦翁”(朱熹字);解放初见置石码文化馆旁室地上,后不知所往。惜哉!而我们东山这方石刻得以傍南溟书院而永存,乃邑人之大幸也。
然而,我们今天能在这里见到如此真实而久远的历史遗迹,白云山能如此盛名不衰,还因为另一位“仙人”—— 清朝东山唯一的文科进士、宗人府府丞唐朝彝,告老还乡后来到此地,承接并延续朱子始创的文脉。
唐朝彝(1640~1698年),字偕藻,出生于明末漳浦县铜山所(今东山县铜陵镇),故居“永锡堂”就坐落于铜陵镇顶街。康熙五年(1666年)成举人,时年27岁,翌年成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入庶常馆学满文,散馆,授广西道御史。尔后近30年间,由于他清正廉洁和勤勉从政,屡被提升。先后任过山东、山西、京畿、河南、广东等道御史,后升通政司左右参议,转任大理少卿、太仆寺卿、太常卿、宗人府府丞等职。
唐朝彝除上述仕途生涯遍及各地外,漳属漳州、东山、龙海、南靖、华安、平和、云霄等县地方志均有其活动足迹的记述。《漳州光绪志·人物》有“其持身清素,皭然不浼,其介不可及矣”的美誉,极言其光明磊落、正直耿介,廉洁自守的崇高品德。关于唐朝彝厚学饱识、清廉从政、耿介为人、重教兴文、声振乡梓的事迹,乡人书写的文献颇多。本文仅就唐朝彝与白云岩有关的故事作一些概述。
《重修白雲山紫陽書院碑記》记载:“邑志载建祠者为偕藻唐公,其前则未有考”,明确记载重修紫阳书院者就是唐朝彝,并客观地说明“其前则未有考”。之前,白云山“上有白云岩,唐僧人虔诚所建也”(漳州光绪丁丑志卷四山川),是朱熹“尝游此”,建了紫阳书院(即朱子祠),500年后,唐朝彝重修。而“山故有寺,祠在寺之西偏”,光绪丁丑府志云:“国朝康熙初郡绅唐朝彝以文公不宜并祀佛宫,别建一祠于岩右……”这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朱子祠,即紫阳书院。
唐朝彝素以清廉节俭知名,史有称颂其“居官啬于用,衣服器玩,多质于钱家。居家不治私第,负郭数椽,仅蔽风雨”的记载。然而,退休后为乡间重修书院,兴文重教,他却不惜倾囊而为。这与他铜山故居的简陋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重修书院,他还“并捐两处渡税以为祭费”——以皇上赐予自己的两处渡税,献给朱子祠作为常年祭拜的费用,其用心可谓久远。
东山唐朝彝故居流传着一则茶花的故事。相传,唐朝彝退休时,皇后念其清廉一生,欲赠锦帛百匹、黄金百两,均被一一谢绝。皇后得知唐朝彝夫人刘氏喜爱茶花,便以数盆茶花相赠。返程途中,唐朝彝为避免地方官员的繁文缛节,悄然改走水路。因在海上航行时遇到大风浪,为减轻船只负载,唐夫人只好割爱将茶花弃于海中,至漳州时仅剩一盆白茶花。在整理盆花时她发现土里竟埋着一条条黄金。注重兴教育人的唐朝彝,便将这黄金悉数捐给漳州白云岩重建“紫阳书院”。
我们辗转来到祠之西侧,见到一处布局不凡的小花园。花园墙角一株生气盎然的白茶花引起了游人的注意,花园旁有碑石记载:“白云岩,白茶花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树的来历,相传说这株白茶花是清朝唐朝彝夫人为皇后办案有功,皇后为答谢之意所送。”碑文文字上不尽准确,如“清朝唐朝彝夫人为皇后办案”似有误。花盆土里是否埋有一条条黄金也难以考证。然而,这株白茶花千真万确傲立在我们面前,证实了唐朝彝故居乡人的传说。唐公以高洁不俗的茶花植于书院,自有他的深意,让后人遐想延绵。
书院重修既成,唐朝彝满怀兴奋,赋诗一首以表情志:
白云山朱子祠新成,拜谒纪以诗
沧海支流汇百川 寻源犹忆廿年前
不因佞佛趋山寺 特谒新祠肃几筵
千载薪传留胜迹 一堂雨化仰高贤
诸家训诂空争喙 圣世而今重本笺
漳地乡人感念唐朝彝重修紫阳书院的义举,雕唐公塑像并祀于院内。《重修白雲山紫陽書院碑記》云:“邦人义之,因设主配焉”,就是说白云岩紫阳书院主祀朱熹,配祀唐朝彝。《碑记》又云:“乾隆十年,改建于寺前,其地为尤胜,而唐公仍祀堂右”。唐朝彝退休时年56岁,应为1695年。退休后“居郡南隅”,倾囊重修紫阳书院。乾隆十年为1745年,后人改建朱子祠于寺前,即百草亭之后。从此,祠(朱子祠)、院(紫阳书院)合而为一。
据当地书院管理人员称,并查阅李阿山所撰有关文史资料,现朱子祠楣匾“古道照人”,系后人所置。王作人先生云:寺殿楣匾原为“紫阳书院”,唐朝彝题,款识“康熙□年”,解放前去过几次白云岩,均见挂。
我们一行十几个人,正为乡贤唐朝彝在白云岩留下的诸多遗迹引为荣耀,特别是同行的几位唐姓族亲更倍感亲切,转眼又来到了朱子祠后的寺殿。寺殿楣匾“白雲深處”四个大字赫然展现,使大家眼前一亮。楣匾所书“白雲深處”,八分体,参以篆意,矫健如游龙,飘逸似流云。上款钤“石齋”,下款署“黃道周書”。见到这一楣匾,一行人又是一阵同声慨叹,声名远播的铜山乡贤黄道周的笔迹就呈现在此,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据洪思《黄子年谱》及庄起俦《漳浦黄先生年谱》,崇祯七年(1634年)夏五月及崇祯八年夏五月,黄道周两次到漳州讲学,均在郡城紫阳学堂(即郡城紫阳祠,在今芝山,距白云山仅7公里)。又据府志,崇祯十六年(1643年)黄道周在漳州江东桥西侧的邺侯山麓(距白云山更近,仅4公里)建邺山讲堂讲学。由此可以推知,黄道周教学之余,知道附近的白云山有一座紫阳书院,得暇来到白云山,即赐墨宝,于是,增添了紫阳书院的光彩。铜山子民见此,怎不慨叹!
明清两个朝代铜山两位乡贤的代表人物,一位是明末矢志抗清复明,不惜为大明朝捐躯的朝臣、大学者黄道周。另一位则是忠心耿耿、政绩卓著、清廉耿直的清朝廷显臣唐朝彝。他们都在白云山留下了足迹、墨迹,于是也就同白云岩、同紫阳书院一样,留下了不泯的声名。虽然他们的时代不同,政治从属各异,而在文化建树上,却显示出惊人的一致,尤其在承继朱熹理学的认识上,无疑是高度认同,以至相承的。白云山为我们揭示的这种文化现象,实在值得我们玩味。
情有所动,试赋诗一首:
七律·游白云山紫阳书院偶感
漳乡置寺白云山 历代贤人仰此轩
偕藻葺修劳解赠 晦翁遗韵复延绵
门庭肃穆越千载 簇蕊芳菲三百年
还感宿儒兴义学 于今我辈勉如前
铜山人神游白云山,确实不虚此行。特纪此小文,聊慰仰止之痴。
注①郑玉振:颜厝镇古县社人,乾隆甲辰年(1784)进士。知山西和顺县,以家财赈民,有政声。
[if !supportLists]注②[endif]《诚意》:即《礼记·大学·诚意》
[if !supportLists]注③[endif]蔡潮(1467——1549):字巨源,号霞山,浙江临海县人。明嘉靖间莅铜山,任巡海道,兴建南溟书院,并于东门屿立石塔,所至有政声,又能洞察地势。镌石上墨迹尤多。
[if !supportLists]注④[endif]王作人:(1919——2006):讳迪坤,字作人,居漳州上苑,漳州方志办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