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竹篾火笼(篮)。内置陶砵小盆小木炭火,早时用于取暖的笼状器具。
立冬过后,取暖器、暖手宝等取暖产品在商场超市,渐渐的火热销售起来了。古城的大街上,爱美的女子们上身长衣棉袄,下身短裙薄袜,甚至抱怨着今年迟迟不去的暖冬异常天气,为没能穿上适时购置的秋装而愤愤不平。
民间俗语:“爱水呣惊流鼻水”(爱水,喜欢漂亮;呣惊,不怕或顾不上),“顶身烧滚滚,身下卖凉粉”。
调侃那些爱美的人们,在“冰火两重天”季节穷讲究,追求一种“美与冷”两不误的情怀。不由的要为这“爱水”的扮相先点个赞,也再打个冷颤。
记得不久前的一天,和几个朋友相约到一私办的民俗馆参观。偶然间,在展厅墙边角落,一个古旧小竹花篮装饰器具吸引了我。
这是个外部用细条竹篾编织的花篮形状小笼子,高约30公分,倒扣的喇叭形底座,用较厚实的扁竹条当提梁,小笼内部嵌个陶土烧制的砵罐状容器。
大家可能都明白了,这神器物件就是早时候人们用于烘火取暖的暖手宝----“火笼”。
火笼,古人又称之为“穹笼”。
据考证,火笼的使用可以追溯至我南北朝时期,这样算来距今便也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
“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
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
火笼,在老早之前,还是新娘子出嫁时的陪嫁品之一呢。记得几十年前,裹着“三寸金莲”的族亲长辈“间仔嬷”,就曾经介绍过,那年冬季的某一天,从内部山区出嫁到海岛的她,一样长短粗细的两节木炭用大红纸条箍上,细致的摆放入火笼砵里。家境殷实、年轻俊俏的“间仔嬷”,手里就是提拎着铜制的小火笼,由媒婆携扶着,款款移步,跨进许氏大厝门槛的。
古城里古早时,结婚的陪嫁品,大户体面人家十分讲究排场“全厅面”(量多质优,堆满新郎家中堂大厅的嫁妆),以此为荣炫耀邻里。娘家通过陪嫁品来展示女方财力,既有关爱嫁人新娘子的拳拳父母心,也有为达到提升新娘子在婆家地位的用意……
嫁妆当中,金银财宝、珍珠玛瑙等软钿自不必赘述,甚至一些实用性的小物件,像“桶仔枕头布袋灯”、“抹布”等生活中的日常用物,也升级成为陪嫁品。在今天看来,是不是会感到有些不可理解?
老辈人介绍说,陪嫁物单单木桶一类,那就有面桶(脸盆)、裤桶、脚桶、胭脂粉桶等等让新娘子生活使用的“七桶”之多。
可以想象,把小小的竹火笼,油上红漆当成陪嫁品。我想,这应该是长辈人对新婚燕尔的新人一种祝福,愿他们从此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夫妻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之意吧。
其实小的时候所见过的火笼,好像也没有新编制的,几乎都是有些年头的老物件了,花篮竹篾的颜色早就被炭火熏得贼光黄腊,特具有年代感。取暖使用时往砵内添加炭火,被热灰裹闷的木炭慢悠悠地踱着,漫出一屋子的温馨舒适。
记忆中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收缩着身子,斜靠在红木椅里,乜眯着双眼,抱揣火笼烤手取暖,特富那时代的画面感。
当然,令孩童们最为高兴的,莫过于往火笼里投入粿干、白果儿或几个花生荚,利用炭火余温烤焙。小伙伴们咽着口水,稍歇等待,“啪”……在崩裂的脆响声中,急火火的便伸手捏取。
寒冷的冬季,能咬嚼上几口,满嘴的喷香,当真是驱寒优品极品。
童年时代,每每冬季雨天放学回家,赶紧的用火铗从灶膛里夹几块焚烧将尽的柴火,先用灶灰闷上一闷,减少些炭烟,然后再铗入火笼里,所谓“热灰闷炭慢踱火”。在炭火一闪一灭之间泛出的暖意,直至今天,这些画面一直萦绕在脑海中,存放在记忆里。
岛上民间有一句调侃火笼使用者的顺口溜:
南惊头,北惊脚,内山客仔防赖趴(粦脬)。
说的是一到冬季,南方小岛海风狂疾,人们特别注意头部的保暖防护,赶紧的戴上帽子;北方地区冬天降雪,那里的人们又特别害怕脚部受冻,所以穿上笨厚的雪靴;而当内陆山区到了天寒地冻的冬天,那气候更是让人倍感刺骨湿冷。取火笼烘热烤火的时候,人们不由自主的会把冒着热气的火笼置于跨下。
早时候类似这样的顺口溜,其语言表述虽略显粗俗,却也调侃得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可谓大异其趣。
生活在经济拮据和困难的年代,普通家庭是无力添置更多的御寒物品的,遇上严寒节令,日常大多利用烤火笼取暖。将冒着暖气的火笼提在手上、放在怀里,夹于双多腿之间、或放在地上,烘手脚保暖,当真是一项最为惬意的享受。
记得有段时间,老人长辈们甚至随身提着火笼,到左邻右舍串门聊天,火笼也成为流行和时尚之物。
类似火笼这类老早时候居家使用的老物件,如今基本绝迹于人们的视野了。时代在进步,样式各异的取暖设备横空出世,并推陈出新:热水袋、暖手宝、暖风机、取暖器、电热毯、直至制暖空调……机械的电子的数码的,制暖的功能齐的,产品繁多,既干净卫生又快捷安全,不一而足。有谁还记得起这早就被取代了的竹篾小火笼?
因此,当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已经尘封的老器具时,除了颇感稀罕意外,内心总不免感慨,光阴如梭,和过去的时光告别,与之同时消失的还有那时代的生活方式。
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从旧时远去的生活背影里,更加感受到这时代进步的轨迹。但就抱着火笼暖手烤火这样的场景,早已在岁月中渐行渐远,成了永远不变的怀念。
南朝陈阴铿《秋闺怨》诗:“火笼恒煖脚,行障镇牀头。”《萧正传》:“顷之奔魏 ,初去之始,为诗一绝,内火笼中。”
2017/11/17稿
有一种传承叫爱 远去的老物件…火笼 图片采用《简书》作者 西瓜甜甜9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