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章)村居:凝固的历史

(第二章)村居:凝固的历史

作者: 大可can713 | 来源:发表于2017-09-02 09:27 被阅读0次

    村居:凝固的历史

    民居作为建筑文化,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

    以前人类选择的居所,大多在山坡上。其中原因,我以为是这样:一,过去水患多于旱情,居住在高处,避免由洪水引起的灾难;二,人类视土地为宝贵财富,选择居所时,不情愿占用平川水地;三,过去社会不稳定,兵荒马乱,土匪出没无常,更不用说打仗的事情。人们居住在山沟里,相对平安,也安全。

    面对牧马河,背靠五峰山,这样的自然条件,这样的居住环境,应该是符合科学道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山有水,宜农宜林,交通便利,风光优美。基于此,始祖才在这儿安家落户。

    当我写到这,眼前突然冒出一个画面,那是六百多年前一天,始祖和他上表兄辟崖掏窑,汗流浃背,时而抬头望天,时而看看北面的牧马河。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会,或抽袋烟,或说说话。

    始祖说:依山傍水,视野开阔,真是好地方!

    另一位始祖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真是好地方!

    2005年,我回村走了一趟,还有意去南窑头看了看,经历无数风雨的窑洞,已破烂不堪……六百多年的历史,可以创造一切,可以改变一切,也可以毁灭一切。窑洞门窗不知去向,窑洞里的土炕已经塌陷,土炕旁的锅台完好无损,只是没有锅灶,锅台里的黑灰,好像要告诉我什么,然而听不见任何声音。墙壁上,还有一个小洞,那是村民居住时,放置油灯的地方。窑顶有几片青瓦,摇摇欲坠,显得异常沉重。院落杂草丛生,昔日土墙也矮了许多,已经不能称为墙了,倒是窑洞前的那片枣树林,依然茂盛如花,竞相开放。

    枣树旁边有口水井,井口处长满杂草,水井深不可测,不知井下有水没有?

    过去,村民居所以窑洞为主。其中原因,不外乎盖房所需材料的贫乏。窑洞分土窑、砖窑、石窑。土窑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掏洞而成,相当于过去的洞穴;一种是人工制造而成。两种窑洞我都住过,外祖母住的是前一种窑洞,祖母住的是后一种窑洞。从外表看,窑洞没有房屋美观漂亮,但它好住,冬暖夏凉是最大优点,窑内地气滋养,适宜人类生活,存放粮食十年不坏。随着社会发展,村民居所逐步由窑洞进步到土房、砖瓦房、小楼房。

    院落有四合院、二进院、三进院。

    如今年轻人讲究排场,一般不住窑洞,只有老年人喜欢。在平川地带,人们还习惯住木料房,有条件的都住小二楼。现在村里,洞穴这种窑,基本没人住,人工制造的那种窑洞还有几孔,木料房也淘汰了。如今盖房不说立架割门窗,都是钢筋水泥,门窗换成铝合金。还有个变化,就是砖的颜色。过去是青蓝色,现在是褐红色。也许这是时代进步的又一个方面。

    家有长辈,住在院落正房东,小辈依次住在下面,厕所一般建在院落西南。一般家庭,在院里都盖东房、西房、南房,各有用处。东房为子孙后辈,取意兴旺发达;西房存放杂物,放煤,放柴禾,放农业生产用具;正房居住,也存放粮食;南房一般不用,有用的机会,就是等老人下世,作为灵室。

    过去,村民习惯在院落打窖,位置在院落南面,这儿有个说法,把院落分成三等份,窖只能打在院落靠南那一份里,当然这是老人留下的规矩,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我不知道。现在村民很少打窖,以前用窖存放过冬蔬菜食品。如:土豆、白萝卜、白菜。现在人们都买新鲜菜,窖也不打了。有人打,极少数。

    村民还习惯在院落种水果树木,如:枣树、杏树、榆树、苹果树、梨树、葡萄树、香椿树等,一是可以随时吃些水果,二是可以装点美化院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章)村居:凝固的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ml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