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被教导要立大志,做大事。
偶像便是牛顿、居里夫人和华罗庚,理想是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生物、化学或者数学家,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事业做贡献。做贡献这句我们这代人其实早已不信了,却也不妨碍它一遍遍出现在作文里,日记和诗朗诵中。
从不曾想最后自己走的仍是一条“平凡之路”。
幼时的理想从未包括种一亩三分地,也没有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时候吃饭还是为了活着,而不是反过来。此等庸俗的追求当然不能入我们法眼,生存的压力尚还是匪夷所思的存在。
二十年后低层次追求们竟全部打了翻身仗,“想”字为后缀的各种词语全部成了能活得下去、活得好的副产品。
没有一个学校教过我们如何去选择,没有一个老师教过如何去思考。上一代人摸索过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还在不争气地沉溺于妈妈的怀抱,未曾有幸参与。倒是直到现在仍浅浅深深的淌着一条同样湍急的河。
25岁之前甚至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概念,直到一天发现世界不是牛顿的绝对光滑,摩擦让惯性不能带着我们匀速到永远。
许多时候,我们可以给出答案,却没法选择问题。
即使开始问问题,开始看到些似是而非的答案,认为或许这些问题永远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解答,只能用一生去探索。却暗暗期望这是错的,万一找到一个唯一而正确的真理呢?
不太敢问“我为何活着”,有些答案,明明躺在那里,没人想去揭开,怕下面或许就是无边黑暗。只好先承认了自己的存在,再想,我想要如何活着呢?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王小波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罗素
对生活失望时,想想王小波;得意时,想想罗素。高尚或低俗,他们的态度深深刻印在心里。未曾有过许多钱,却觉得钱不再那么重要。若要使有人嘲笑起这吃不到葡萄的穷酸,大概也可用许多先贤清贫的生活方式作辩吧。当然,虽不是越活越明白,倒也知道,无甚可辩,无甚可说。
我们的生活大概像读书,先读厚了,再读薄。年轻时追寻许多东西,丢掉自己;年长些便拼命丢掉许多东西,追寻自我。
我想要摆脱这无休止的噪杂与散乱,重回简单平静;
我想要放弃这无止境的苦寻而不得,只要沉醉现在;
我想要离开这无边际的肤浅和重复,栖息失意灵性。
越活越少。
找一片面海的地方,无需春暖花开,无需离群索居。心灵只要不被世俗所累,自然显现一切答案。观呼吸,观潮涨潮落,观心。我的心跳和呼吸,与这天与地,海与山,踏着同样节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