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MVP学习法

MVP学习法

作者: 俏皮的小天使 | 来源:发表于2020-02-15 20:49 被阅读0次

    你的学习,是否也像曾经的我一样:

    饱受拖延症困扰,兴趣点容易转移?

    学习体系庞大想要一鼓作气拿下,一受打搅就锐气顿减、灰心沮丧?

    好不容易拨出了一天可供学习的时间,没想到学到一半就精疲力尽、好想睡觉?

    最后,花了好大力气终于搞定一个领域,成就感爆棚,然后就再也没有持续关注,始终没能成为专家了…?

    如果你也受到以上问题的困扰,那么,我总结的MVP学习法,或许可以帮到你。

    它真的管用吗?

    当我琢磨出这套学习方法的时候,我就问自己:有没有一个客观标准,证明它真的管用?当时正是10月中旬,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如火如荼,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想看看实战结果。

    看上公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笔试评比较为客观和公平,分数能够反映我的学习效果。原本最好的试验场就是高考了,可惜时不我待、成熟太晚,我已错过了这块最优质的试金石。幸好,公务员考试的出题、阅卷等设置基本仿照高考模式,于是入选我的候选圈。

    2. 生源广泛,竞争激烈,有难度。如果只有少数人同场竞技,或者考生人数不少但只涉及特定人群,那么样本要么不广泛,要么不具有代表性,考试成绩就难以衡量学习方法的普适性。又因为考试有一定难度,就给了我充分的进步空间(如果有的话)。这样,我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这个方法到底有效到什么程度。

    3. 时间紧迫,但又足以显露成效。选择一个时间紧迫的考试,是因为我想要尽快获得成绩的反馈,验证学习效果。往年的国考大约在11月份,这意味着我很可能有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因为是全脱产复习,这已足以让我的复习有所成效了。

    另外,需要交代的是:

    1. 我不是学霸,上学的时候读的只是普通的二本学校。而且我动作很慢,各种考试变着法地来不及,我也是给自己跪了。

    2. 我不是在校生,已远离考试多年,公务员常识要考的什么电学、力学、历史知识统统还给老师了不说,连手写大篇幅的文字都已经有些不麻溜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用MVP学习法练习了一个月,把国考的总成绩提高了70%。看到效果良好,我便趁胜追击,又参加了上考,在各种意外百出、至少比预期丢失10分的情况,还是成功上线了。

    为了纪念这个“老大不伤悲”的感动时刻,也为了让更多一直没有放弃、跟我一样持续努力的人,突破学习的瓶颈,我想把这个方法分享给在看文章的你~

    什么是MVP学习法?

    MVP的英语全称是Minimum Viable Product,意为最小可行型产品,MVP学习法跟精益创业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构建最小闭环作为基础,快速迭代为模式,让学习更加高效的方法。

    这就好比我们想去往高处,于是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环形的楼梯,当走完一个圆环的时候,我们看似是回到了原点,其实又更上了一层楼。我们为走完圆环而获得成就感,因小步上行而不觉劳顿。我们所走的每一步,其三维坐标都不同以往,由此让这场探索充满了新鲜的乐趣。

    要想构建最小闭环,我们应当直取目标和建立最小可复用的模型。要想快读迭代,我们则需要切分组合预期结果和设置模型间的切换机制。

    都是什么鬼?让我们来详细说一说。

    第一,直取目标

    很多人学习的时候会任凭兴趣使然,忘记初心,以致丢失焦点。而大多数这样的人,又多少有点完美主义。

    其中最有名的“失焦”人士莫过于达芬奇。话说有一次,米兰大公委托达芬奇为自己的父亲做一个雕塑,达芬奇答应了。不过在雕塑大公父亲的过程中,达芬奇的雕塑重心渐渐转移向了其胯下的那匹马。不久后,达芬奇发现,要使马儿活灵活现,必须先学习一下马的解剖结构。而在学习解剖的过程中,达芬奇一不小心又迷上了养马,他甚至自己设计了自动喂食机和马粪清理机。就这样,注意力不断转移,直到最后,这座雕塑都没有完成。

    如果一个人拥有达芬奇的才华,又恰好不用肩负生活的重担,这倒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但是若不是,这样的学习方式会让很多人在中年的时候被迫面对自己的一事无成。

    那么怎么保护自己的兴趣,同时又不容易丢失焦点,还能阶段性地有所成就呢?这就是MVP学习法巧妙的第一处——直取目标。

    直取目标,就是把最终目标(而非局部目标)设计到学习过程中,让它像主旋律一样不断出现,使我们的大脑在目标一次次重现的时候“强化主题”、“不忘初心”。

    试想,如果我们要雕塑战马就必须从解剖开始,如果我们想要拉一曲小提琴必须从乐理开始,如果我们想计算行星运行轨道的时候必须把数学全部学完,那我们所作的事情距离目标实在太远,这期间发生转移注意力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

    但是,倘若当时大公要求达芬奇每过固定的一段时间就必须公开展示一下半成品雕塑呢?事情会发生什么变化?

    这时,每到要交作业的前夕,丢失整体焦点、不断把细节扩大为目标的达芬奇就会非常痛苦。因为公开展示就意味着,必须让大家看到,工作正在被有效地推进。

    达芬奇没有那么多时间在第一次”交作业“之前就完全地发散兴趣,至少他的兴趣从大公父亲转移到马之后,就得考虑”交作业“的时间快临近了。

    此时,他被迫只能选取一个兴趣点来深入研究,让其他的部分大致过得去。比如,大公不能勾勒得栩栩如生了,那至少先把大公和马的比例与姿态描绘出来。等过了这次考核,就有机会继续研究马的解剖结构了。第二次交作业的时候,至少可以把马的肌肉线条大致确定了,顺带勾勒一下大公父亲的肌肉线条。第三次交作业的时候,他可能已经深入地研究到局部的解剖结构,比如精巧的眼睛结构,那么人物和马的眼睛可能也有异曲同工之美。如若不是这样整体推进,在大公看来,达芬奇花下去的一个月,很可能几乎等于没有进展。

    因此,直取目标,不仅能够矫正因丢失焦点而导致的“多动症”,还能治疗因完美主义而导致的“拖延症”。

    在引入了外部评价体系之后,大多数人都会自觉地把“完美”的目标转换成“完成”,让”因为放大局部关注而偏离目标“的情形自然切换到”让局部优化为整体目标服务“的情形。

    拥有达芬奇人格的人,在熟悉这种模式之后,他们的兴趣会因聚焦而被进一步激活,他们的创造力不会受到束缚。相反,他们在保持创造力的同时,将能成就一些绝世的作品。比如《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专注了16年、晕涂超过30层的旷世奇作。

    由此,直取目标,让我们在聚焦中,以点带面地学习,而非全面但毫无重点地学习;让外部评价机制,与内部兴趣一起发挥导向作用,可以促使我们寻求一种更为平衡的时间和精力的使用策略。

    第二,切分组合预期结果

    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正是我们要寻求各种各样学习方法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能精力满满,但学习的时间不够完成学习目标;也可能被打搅多次之后,就“再而衰,三而竭”了;还有可能憋了好几天,终于逮到一个不被打搅可以酣畅学习的一整天,结果内容太硬核,学到一半精疲力竭、只想睡觉了……

    面对这些问题,MVP学习方法体现出了第二个妙处——切分组合预期结果。

    我们所以会遇到上面的问题,是因为学习的精力、时间和预期结果三者不匹配。

    时间是个外生变量(就是不受你控制的意思),除了清晨的时间,我们一般都会被打搅。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统计得知自己时间的颗粒度和每日可以学习的总时间。

    精力是一个半控制变量,一般来说睡眠之后的4小时,精力会经过一个走高然后降低的过程。同时,如果睡眠和营养充足,心情平稳,合理用脑,大脑一般的状态不会太差。

    预期结果则完全是我们来设置的,应当根据时间和精力的状况,来确定与之匹配的结果。

    这样看来,大多数学习的挫败感来自于,当时间窗口出现,精力尚可的时候,我们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预期结果来匹配。而不是,我们已经有一个很高的预期,但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供我调配。

    那为什么没有可匹配的结果呢?

    因为我们对结果的预期很宏大,最小的单位可能就是:今天我要看完XX书的一个小节。面对5分钟,10分钟的琐碎时间,怎么可能有勇气拿起书本来看,然后一次次面对失败的结局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工具,帮助我们把可期的结果切分得更细才行。

    感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工作,他帮我们把知识分为了四类: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流程性知识、元认知。

    这就意味着:预期结果的最小单位,可以从一个小节进一步细化为一个知识点了,甚至还可以是细分类别的知识点。

    同时,布鲁姆还把人类的认知分为了六个层次,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论、创造。

    这两个维度的切分,把学习的预期结果切分得极为细小,为我们看书时候的跳读和速读建立了全新的主线和框架。

    当我们再度面对5分钟的闲暇时间时,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目标:记忆一个事实性知识点、记忆一个概念性知识点、理解一个流程性知识点、评论一个元认知知识点等等。

    当我们有30分钟学习的时候,我们可以一下子记忆好几个事实性知识点,或者理解好几个流程性知识。

    当我们有2个小时的时候,学习的时间非常充足,但此时我们的精力未必能支持那么长久。在设置预期结果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大脑在单一思维方式下的疲劳程度。

    不难发现:记忆主要使用感性思维,理解、分析、评价主要使用理性思维,应用、创新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思维。

    因此,时间充足而精力不足的时候,适合设置跨思维的综合目标,比如说:记忆6个事实性知识点+理解3个流程性知识点+应用2个元认知知识点。因为切换思维,是最好的让大脑休息的方式。

    说到这里,你对MVP学习法的学习层次切分已经有概念了。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知识的分类和认知的分层,对学习的预期结果进行细致切分和组合,匹配上各种时间和精力的状况。由此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

    第三,建立最小可复用模型

    把预期结果打散并自由组合的同时,意味着学习内容的碎片化。此时,我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如何迅速地消化这些碎块内容?如何迅速建立碎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

    由此,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消化体系,这个体系应当至少包括学习模型和测试模型。当我们在这个体系中完整地走过一遭,就可以说:这些内容,我们有效地消化了。

    而模型,就是我们采用的学习和测试方法的程序化表现,根据不同的知识范畴和认知层次而设计,回答“如何实现预期结果”的问题。

    学习模型设计的第一个重点是:多样调用。

    以背英语单词为例,科学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只是默记单词,其效果远差于同时调用手、眼、耳、口、鼻等多种器官来记忆单词。

    值得一提的是,大脑的调用应当区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两种思维模式要分开设计,充分调动。

    当我们用词根词缀法来记忆单词的时候,就是在调用大脑的理性思维。这时,我们的学习模型可以设置为:

    1. 整理50个“-able”结尾的单词,并在旁边标注中文。

    2. 遮挡英语部分,根据中文默写出英文。

    那么怎样设计一个可以调用大脑感性思维的模型呢?

    我们来看看电影《心火》里的一个桥段:苏菲玛索饰演的家庭女教师伊丽莎白,把单词写在美丽的绘画底下,她时而把尾音相似的单词放在一起,让小女孩朗读,时而把不同意思的卡片放在一起,供小女孩拼凑着造句。一开始,小女孩只是看着图,凭借记忆中的读音念出来,假装认识那些单词。直到有一天,小女孩无意间念出了一张没有绘图的卡片上的单词。当被问及“你怎么认识这个单词?”的时候,小女孩自己也大吃了一惊:“喔,我怎么认识这个单词的……?”

    苏菲玛索就设计了一个充分调用感性思维的学习模型,它联通了小女孩的各个感官,并不经由人们的理性思考。

    学习模型设计的第二个重点是:交替练习

    很多人以为,刻意训练就一定要单调重复,把每个部分基础打牢,再综合运用。

    比如练习乒乓,就应该先练习正手击球,等到非常熟练了,再练习反手击球,最后才是打比赛。

    但是,现代脑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如果把正反手交替练习,其学习效果反而更好。

    因为交替练习时,人们面临层出不穷的变化,从而使得大脑保持专注以应对变化。同时,交替练习还使得人们更容易地进行不同情形的对比,以此深刻领悟正反手击球各自的要领。

    除了已经学过的内容要交替练习,我们还可以把已知的内容和未知的内容混合在一起。

    一方面,当大脑遇到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时,会非常兴奋,强化记忆。另一方面,大脑会对那些未知的内容留下印象,并激发其探索欲,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交替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打破程式,激活大脑,适应变化。

    如果说学习模型是达成预期结果的工具,那么测试模型,就是帮助我们检验学习模型是否有效的工具。

    在设计测试模型的时候,第一个重点是:尽可能模拟目标。

    不论时间、强度、环境,测试模型的参数越是接近真实考验,测试对学习模型的检验效果就越佳。

    同时,真实考验往往综合性比较强,这就帮助我们在测试中还原了,那些原本被切分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展现出理解知识的全新视角。

    此外,“直取目标”的理念,也是在这个设计中得以体现出来的。

    所以,根据之前第一部分的内容所讲,设计测试模型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尽可能高频重复。

    由于测试模型是消化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它的高频重复就意味着,整个消化体系的运转频繁,进一步意味着:模型要精简,单次消化量要少,模型间切换要迅速。

    比方说,如果一周要动用一次测试模型,那么,你可能安排一星期的其他六天分别学习6个不同的模块。而这六个模块加起来,正好涵盖了测试的全体内容。

    每个模块,都会根据当下的时间和精力情况,匹配与之对应的预期结果。再根据预期结果,挑选与之对应的学习模型或者模型组合。

    如果模型如果太复杂,消耗时间久会太多。拿刚才说到的词根词缀记忆法来说,这个模型其实只有两步,就是比较理想的。而苏菲玛索的模型,既需要写字,又需要画画,还要自己造句,显然耗时太多。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感性思维的学习模型重新设计为:从动画片挑选1个自己喜欢的桥段背诵。

    倘若模型已经非常精简了,那么就需要减少单次的学习量。接着说背桥段:如果你喜欢的桥段特别长,可能一连要背上20分钟。但是你只有5分钟的时间,这时候,你可以只选择前3句来背,等到明天,再背接下来的3句话。这样的拆分,并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除了模型精简和单次消化量减少之外,模型间的切换速度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切换机制的帮助了。

    第四,设置模型间的切换机制

    切换机制主要提供,在采用模型组合进行学习的情况下,模型之间的切换依据。一触达阀值即刻切换到下一个模型。

    如果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异常充足,人们就容易犯“注意力凝固”的毛病,实质上就是:要么走神了,要么入神了。

    于是忘记了时间,在一个内容或形式上,恋战太久。

    为了克服这个毛病,设置切换指标是相当必要的。

    不断切换,一方面防止我们的注意力停留在单一的学习内容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防止大脑停留在一种思维上,疲惫困顿。

    在不断切换中,我们会意识一个宏观大局,也会意识到时间紧迫。由此,注意力将随之专注。

    那么哪些指标可以纳入切换机制呢?

    对学习模型而言,包括但不限于一下三个指标:效率指标、完成指标、时间指标。

    效率指标,用于题海战术式的学习模型,如果发现准确率连续下降,说明大脑已经开始疲劳,立即结束题海战。

    完成指标,用于知识点扫盲式的学习模型,一旦完成,大脑即可获得成就感,立即结束学习。

    时间指标,用于思维发散式的学习模型,在规定的时间内,思维可以自由徜徉,时间一到,立即结束享受模式,回归主题。

    对测试模型而言,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包括但不限于:得分、单位时间的准确率、复错率。

    得分,用于每题分值都十分明确的测试。一旦得分连续低于一定阀值,证明学习模型失效。

    单位时间的准确率,用于每题分值并不明确的测试,但此时,以整个大题的准确率除以大题耗费的总时间,往往是一个比较可行的计算方法。单位时间的准确率连续低于一定阀值,证明学习模型失效。

    复错率,是对已经学习内容的错误率统计。如果复错率居高不下,同样证明学习模型失效。

    测试模型的评价指标,有利于我们优化最小可复用模型,也让学习模型库得以灵活扩展。

    至此,知识的消化体系得以快速运转。我们的学习模型也将在一次次运转中,更加稳定高效。

    这将大大有利于我们在一个较长的周期内保持学习热情和对此领域的关注度,以轻松地实现可叠加式进步,最终让时间带来成效的复利。

    总结

    这篇文章我们探讨了MVP学习法的理论篇,主要讲述了:

    1. MVP学习法,是以构建最小闭环作为基础、快速迭代为模式的高效学习方法。它以“直取目标”和“建立最小可复用模型”构建闭环,以“切分组合预期结果”和“设置模型间的切换机制”实现快读迭代。

    2. 直取目标,就是让最终目标不断在学习过程中重现,使得目标清晰,且兴趣因围绕目标而获得正向反馈。直取目标,解决了以点带面的学习主线问题,并引入外部评价机制,促使我们更为合理地使用时间和精力。

    3. 切分组合预期结果,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和对认知的分层,使得学习的预期结果,可以匹配各种时间和精力状况,解决了碎片时间的利用问题。

    4. 建立最小可复用模型,分为学习模型和测试模型。学习模型解决“如何实现预期结果”的问题,测试模型解决“学习模型是否有效”的问题。学习模型的设计要注重多样调用和交替练习,测试模型的设计要尽可能模拟目标,并尽可能高频重复。

    5. 设置模型间的切换机制,主要用于解决“注意力凝固”问题,促进模型组合模式下的学习进度,也有利于评判学习模型何时需要优化或舍弃。

    如果本篇阅读和点赞数超过1000,我将给大家详解MVP学习法的一个实际运用的完整案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MVP学习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qd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