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云出生在上个世纪初贫苦的农户家庭,典型的北方人。她是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在她之后还有两个妹妹和两个弟弟。因家中生活并不殷实,所以阿云一成年便被匆匆嫁给了邻村的王柱。王柱比阿云大九岁,然而,在那个年代,这似乎并不稀奇。
就这样,阿云与王柱在几年内接连生了三个孩子,一男两女。但是,她的生活并没有因出嫁而变得顺遂,反而是经常遭到婆婆的冷眼,和大姑姐的欺凌。当然,阿云也并不会任由她们欺负,每每发生矛盾,她都会拼死与其争执,直到头破血流。而她的丈夫生性懦弱,就连住在同村的亲兄弟都会逮住机会占他家的便宜,所以自然也帮不了阿云什么。
终于,那一年她实在忍不住了。她看了看躺在炕上的三个未成人的孩子,对王柱说:“我们离婚吧!”就这样,他们很快领了离婚证明。
在阿云离开的时候,她对三个孩子说:“等妈回来。”但其实她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才会再回来。
又是几年过去了,期间阿云又嫁了两户人家,但都无疾而终。慢慢的她成了附近有名的破落户。
有一天阿云突然听说,王柱因肺癌去世了。她匆匆忙忙赶了一夜的车回到了那个曾经让她无比厌恶的家中,见到了她那三个可怜的孩子。
因为王柱去世后,没有哪个人家愿意再多三张嘴吃食,所以阿云很顺利地将三个孩子接走了。娘家肯定是回不去了,怎么办呢?这时,阿云决定往南去。
她带着三个孩子坐上了南下的客车,在中转的时候,她碰到了一位大叔。那大叔见阿云独身带着三个孩子,便承诺愿意将她带到他们的村子里,并帮她介绍一户人家。阿云答应了。
一下子,村子里的人都传开了,“听说了没有,李四带回来一个女的,外地人!还住在他家里~”农村的谣言总是越传越难听的。
后来,李四果真兑现了他的承诺,为阿云找了一户人家,李四称那个男人虽然比她大十几岁,但是家境还是好的。阿云没有拒绝。
噼里啪啦 噼噼啪啪!就这样,在众人的起哄中,阿云带着三个孩子嫁给了村里有名的光棍赵亮。
可能是因好不容易娶来的媳妇儿,赵亮起初还是很疼她的。对她的三个孩子虽说不上疼爱,但也不会冷眼看待。阿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不知是虚荣心作祟还是不忘本心,阿云开始惦念起老家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儿。她开始不断的对他们说:“这里很好啊,你们过来吧,住我家,最好也把孩子带来,我包吃包住还包介绍对象。”
以往躲避她的穷亲戚哪里经得起这样的诱惑,一批又一批,一群又一群,家里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旅店。
当然,那时的阿云也没有闲着,她忙着给她的侄女儿,外甥女儿介绍人家,忙得不亦乐乎。慢慢地,村里人戏称她为王媒婆。她亦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新的称呼。
但长此以往,大儿子的媳妇不乐意了,这家里每天比北京大饭店来的人都多,这日子还怎么过!媳妇与丈夫说了,让他去劝劝婆婆。然而,不劝还好,这一劝竟闹出了婆媳不和。为了气儿媳,阿云更加变本加厉起来,还连同她那两个未出嫁的女儿一起。
结果可想而知,家里几乎每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能砸的都砸个稀碎,能扔的也赌气的往外扔。慢慢地他们从小康之家变成了贫困户。儿子,儿媳也因为受不了,分家搬了出去,两个在她那里本就不得好的女儿也嫁了人户。而此时的阿云年纪也渐渐大了。
一年又一年,她突然发现,赵亮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脾气越来越大了;那些经她介绍嫁到这个村里的侄女儿,外甥女儿慢慢的也不再去她家走动了;往日里,那些嘴上抹了蜜的亲戚也不再出现了。只有每个周末去看她的孙女会听听她的唠叨,吃吃她做得不太像样的饭食。
孙女儿也不太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奶奶放着两间正堂的大房间不住,偏偏要住在那破败的厢房里,也不知道为什么奶奶时常指着一个算命书里全身带着镣铐的人称作是她自己。
恍惚记得《知否》中明兰曾说过,“这世上,无论男女,要想活得好,无非是一命二运三本事,只要三者能占其二,便可一生顺遂。”由此看来,阿云这三样大概一个都没有占上。
故事的终了,谁也不知,她这一世的荒唐,究竟是谁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