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能力的基础与核心是读写能力,提高读写能力的根本方法之一应是扩大阅读面、增加语言积累。目前,我们语文老师指导学生阅读的主要依据是课本,而课本中文章篇目却很有限,仅例文而已,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课外读物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近年来,中、高考多用课外材料考查阅读能力,更推动了师生用心去研究课外阅读。具体的过程指导,是各显神通的阵地。这里笔者根据近年的摸索,并借鉴一些同仁的高见,谈一点体会。
第一,教师要带头读书。叶圣陶先生指出:“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今天,在号称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不论从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角度,还是从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角度,语文教师自己先于学生读书是非常必要的,最低也得和学生同时读书。
要有的放矢的指导。我们有的语文教师指导读书仅限于“布置”“建议”学生去读些什么书,这种不检查不落实的放羊式,学生读没读过都不知道,更就谈不上有所收获。如果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不能高屋建瓴,有所指导了。正确的方法之一,就是“学法就是教法”。因为,教师本身知识面宽经验丰富,分析文章的思路明晰,用自己怎样学的现身说法去指导学生,由于师生所处环境相同,容易沟通,学生学起来不会吃力,久而久之,效果会很明显。
第二,读书范围要宽,既要读名文,又要读时文。读名家名篇,是语文老师的共识,先秦诸子、李杜诗篇、水浒西游、唐宋八大家等诗文更要读;现代的茅盾、巴金、老舍、杨朔等人的诗文也要读;今天的《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等报刊上的好文章同样要留心阅读。
第三,要给学生时间读书。迫于升学考试,学年检测等压力,加之课程繁多,学生认为数理化、外语等抓一抓容易得高分,这些短期效应使他们无暇顾及语文,更无心课外阅读,结果造成学生认为上语文没味道,语文成绩始终提不高。而阅读是字词积累、知识面扩大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思维、激发热爱母语、培养审美情操的有效方法。所以,语文教师要敢于抽出时间让学生读书,在条件具备的地方每周拿出一节到图书室读书,不具备的在班内交流,也要用一节课自由读书。同时,在课外活动,节假日推荐放手让学生读书。这种读,多为浏览式,不要限制范围,古今中外,报章杂志等均可作为阅读内容。
第四,是怎样具体指导学生读书,阅读指导说到底还是一个过程指导的问题。在老师先读书,选好推荐文章的前提下,不妨使用茅盾所提倡的:“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这个阅读过程符合哲学的认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
修订后的大纲中,阅读的第一条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新版初中语文教材说明中也提出:“练习的意图分别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学习课文最精彩之处,通过动口动手来应用课文中学到的东西,通过联想、比较等进行扩展阅读。”据此,我指导学生课文阅读大体分四步走:
首先,注重整体感知。开始要读书的序、内容介绍。要快速阅读,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这是认识的感性阶段。具体到某一篇文章,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要素和写作顺序,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梗概、主要内容;读议论文要找出或归纳出中心论点;读说明文找出说明对象及主要特点等。
其次,注重阅读理解,强调语言文字积累。尤其强调关键词语、名言警句中心句、段落的理解落实。更注重它们与全篇的联系,以此增强对整篇内容的理解。还要注意内容和结构形式相互关系的理解。
在第二次阅读中,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用自己惯用的符号圈点勾画,最好标出段落顺序,重点段还应标出句序。遇到一些关键词句,为体会妙处,可以试用同义的词句去置换的方法,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而不用“那个”。遇到自己认为精彩的句段,可以摘抄或背诵强记的方法增加积累。如此等等,理解记忆,欣赏品评,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再次,注重整体领悟。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再读文章,可以是归纳中心,提炼主题。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关键点“悟”出一点自己的心得,有了这一步,就应该认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最后,就是我们当前极力提倡的创新。要千方百计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其正常发挥。在指导上,我们有的老师已经做得很好:比如《愚公移山》中对智叟重新评价,《宋定伯捉鬼》中对鬼的分析等。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我们并不要求学生人人处处有创造行为,但应提倡个个时时都有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只希望在能有所懂即懂,该创新能创新就满意了。
在实践中,开始时,我们不应该一下子想把面包做得很大。应选一些短小的文章去试行,由此循序渐进,逐步放开。笔者曾选《格林童话》中《寿命》让自己任教班级学生读,快读第一遍后,多数人记住了驴、狗、猴子嫌上帝给自己三十年寿命太长,而人认为给七十年都还短。第二次阅读,细心阅读对话,体会驴对长寿的“惶恐”是“拉磨、拉车、驮东西,还要挨鞭打”;狗不愿长寿是因为“要叫要奔跑”;猴子则是被迫为人干“滑稽的事,显得呆头呆脑”。这些就是它们悲观的理由。而人同样“盖房子、种地、成家立业”,但却想利用余年“享受人生乐趣”,非常乐观。这样体会出两种不同的生存观点。第三次阅读,我们既可以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作者寓意:动物不贪恋生存,是为了少受苦,人贪恋生存,但身体受苦,精神上也不轻松。不但从第二段人的乐观向上,我们也可以推出人不只图眼前利益,要永不满足。据此文可以展开讨论:现实中多数人知足常乐,只有少数人欲望太高,常把不该自己有的据为己有,惹得长时间烦恼不断,甚至镣铐加身,丢了性命。也可认为正是人的欲望,才推动了历史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笔者就这样从小文章开始,一步一步到长文章,到整本书的指导,使本班学生阅读能力逐渐有了提高,到初三毕业考试,该班阅读成绩位居全校前列。
(发表在张中原 张金惠主编《21世纪中国教育的思考及走向》丛书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年4月出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