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语音写作经验谈:发现语言模式和“心理词典”

语音写作经验谈:发现语言模式和“心理词典”

作者: 陪你更好的能能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10:56 被阅读0次

    1.你习惯如何输出文字?

    最近在和朋友交流语音写作经验的时候,他们分享了一些自己的感受,他们觉得语音写作没有太多“写”的感觉,有的朋友喜欢用笔写在纸上的手感,有的伙伴喜欢用电脑键盘噼里啪啦打字的声音和快感,总之他们更喜欢直接把自己脑子里的思想转化成文字,而不是把脑子的思想经过嘴,再变成文字。

    这个反馈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个感受,我发现不同的媒介会影响我所写出来的内容。

    当我用笔和纸去写作的时候,我会选择我会写的词,那些生僻的难写的词,我想到了,但是发现不会写,我又懒得查,就自动被我屏蔽掉,换成笔画少的词。

    当我用电脑写稿子的时候,提笔忘字的情况就不存在了,只要有拼音,我不会写的字,电脑就自动帮我书写正确。

    但是我发现另外一个情况,因为使用联想输入法,我写出了开头的一个字,电脑自动帮我组词,然后我觉得,嗳,这个词似乎也可以,于是就使用了。比如我本来想打的词是流利,电脑自动联想到了流畅,于是我觉得流畅也可以,那就流畅吧。

    你看,这就和我原本要用的词不一样了,这就是电脑打字或者说联想输入法对我的文章内容的影响。

    当我是用语音去写文章的时候,又有一些新发现。

    我一开始用语音写作的时候,就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个时候可以很明显的从语音所转的文字里看到自己内在语言的一些特点,比如口头禅,习惯用语,习惯用的句式等。

    2.语言模式和“心理词典”

    语音写作给我的一个收获是,不断地觉察自己的语言模式和“心理词典”。

    使用语音输入法,把自己的内在语言外化,就可以开始观察自己的内在语言模式,并开始进一步的文字修改。

    认知心理学家将这个头脑中的词汇库称为“心理词典”。这个词典,包括语音,语义、语法,拼写方式等。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语言没有太多的觉察,当发现了自己的语言模式和“心理词典”之后,就会对语言有一种敏感,会刻意少一些口头禅,改变习惯性的句式,说话之前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马上说出来。

    3.“心理词典”与写作风格

    同是中国人,都是在用中国字去表达,但是每个人说的写的都不一样。

    “心理词典”的不同有很多原因,其一是语言文字是活的,不断演化的,过去和现在不同。比如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

    白话文中的“我”,文言文中“吾”、“余”、“予”。白话文中的“你”,对应“尔”、“汝”、“子”等。

    现在说“爸爸”,古时候,北朝民歌《木兰辞》里用的是“爷”,“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地域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简单来说,同样是表达“爸爸”,各地的方言也不一样,河南叫“爹”、“俺大”,北京叫“老爷子”,河北叫“大大”,陕西叫“哒哒”,云南叫“老爹”,四川叫“老汉儿”,听说香港叫“老豆”。

    对于作家而言,通过文字可以感受到老舍的京味,刘亮程的乡土味,蒋勋的台式细腻温柔。

    除此之外,还有教育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比如,徐志摩的文字中,我总觉得有股子“洋味”。

    继续来说,老舍的京味又和王蒙的不同,刘亮程的乡土味又和莫言的不同,蒋勋的细腻温柔又和张晓风的不同。

    因为“心理词典”不同,不同作家有不同的用词习惯,体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通过作家的文字,就能感受到文如其人。

    对自己的语言风格有感知。

    对于一个长期写作者来说,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语音写作经验谈:发现语言模式和“心理词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us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