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2)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而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
从文化角度讲,能力指的是人在科学维度上的素质(科学精神),品格指的是人在人文维度上的素质(人文情怀),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能力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它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又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结果。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能力有如下三个特点。
1.剩下来的东西
教育是允许遗忘的,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要鼓励他们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价值观、文化意义。这些东西是最有价值的,是最应该被人吸收的。
遗忘掉的东西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剩下来的就是所谓的能力和素质。
2.带得走的东西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里,有一行字被书写在醒目的位置上:“只有无用的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苏霍姆林斯基把他认为最主要的五项基本技能——“阅读”“书写”“观察”“思考”和“表达”称之为学习上的五把“刀锯”,认为这是人一生受用不尽的无价之宝。
带得走的显然是学习的技能和能力,而带不走或无须带走的则是学习的内容和结果。
3.可再生的东西
能力指的是能增值的东西,即能力会产生和创造出其他知识、技能和能力。能力在学习中突出表现就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学习了这部分内容,感觉能力似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不是知识,但它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之上,究竟如何去做,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重要的是在教知识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思考,教给学生方法。
比如在我所任教的足球课上,并不是任何人通过足球训练都有能力成为职业球员,那学习足球又该教会学生什么呢?那么多孩子来学习足球,我们的育人目的在哪里?我想就是通过踢足球,增强学生的体质,让他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这也是足球的育人功能。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核心力量好一点,在学习的时候,脑子才会灵活一点,反应快一点,以后学东西就会容易一些;在运动中多经历些挫折,以后在社会中的抗压能力就会增强。我想,这就是我们要教给孩子的带得走的东西,也就是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