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单位给家有孩童的员工下午放半天假,让他们陪童年里的孩子嗨皮嗨皮。
其实,在过儿童节的,可不仅仅是孩子呢。有没有发现,很多“大儿童”甚至“老儿童”也在美滋滋蹭着边儿过节?人们都想给自己一个回到童年的机会。
童年,是一个会让人浮想联翩的概念。
01
很多爸爸妈妈会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跟我们看到的好像不是同一个世界。不少小学老师也表示,不仅仅是他们在教孩子,从孩子身上,他们也学到了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可能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过小时候,但当我们渐渐长大成人,头脑中有关小时候的记忆已经所剩无几。因为陌生,所以就会感觉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新鲜的、奇特的和令人开眼界的。
原因之二可能是成年人对身边的世界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看法,被很多思维定式左右,少了好奇,少了想象,少了思考,少了探索的欲望。而对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尤其如此,即使自己并不懂得其究竟。可孩子却不同,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充满奥妙,等着他们去探险。一个是驰骋无拘的赤子之心,另一个是装了很多条框模具的“机器”,你说哪一个看到的世界会更生动有趣呢?
02
想起自己小时候。
七十年代初大多家庭并不富裕,生活上只能满足基本的需求,孩子们放了学有时还要搭把手帮家里干点活。但是,即使这样,在我们心里,童年仍然非常美好,甚至是完美的。
那时候,放学特别是下午放学真的是件特别开心的事儿。因为那意味着从此刻开始,世界都为我所有,可以去的地方有千千万、可以玩的东西也有千千万。
虽仔细想想,那时候在玩的方面能提供给我们的选择毕竟是有限的,但是可贵的是,你可以自由选择。换句话说,就是选项有限,选择自由。打个比方,你去饭店吃饭,其中一家饭店只会做10个菜,你可以随便点;另一家饭店能做30个菜,但是菜单上有10个菜你不能点。在菜品、价格相似的情况下,你更愿意去哪家,你觉得哪一种体验更好呢?
当然,限制少,就容易出格。我们就有过一次玩过头的经历。
那是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和邻居家一共五个孩子,六、七岁到八、九岁不等,放学后结伴去山上玩,结果后来开始下雨,我们迷了路,在山里转圈圈怎么也走不出来。家里的父母吓坏了,发动了好多人找我们。晚上10点多,饥寒交迫的我们终于结束了懵圈状态被“押解”回家。第二天,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狠狠地批了我们一通。
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优越了,孩子要什么有什么。但是也有些无奈,比如课业负担重,再考虑安全因素,可以自由玩耍的空间和时间比较受局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就是现代电子产品的诱惑,使得孩子主动做其他选择的意愿也降低了。
我总觉得,小时候与大自然更多的亲密接触,是一个人人生体验中很重要的部分。
03
为孩子创造身心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在这方面,人们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永无止境。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记得电影《无问西东》中那群每天盼着“晃晃”叔叔和他空投来的食物的孩子们吗?他们的愿望大概就是:不打仗,有饭吃,有书读。这在我们看来何其简单,但在那个时代,想要实现却是无比艰难。
幸好,有 “晃晃”叔叔——飞行员沈光耀在。他每天从部队带上尽可能多的食品,驾驶飞机如约去送给孩子们。后来,甚至连妈妈给他带的用来煮水的冰糖苟杞,他都用纸分成一小包一小包,散发到孩子们的小手里;
还幸好,有那位跟孩子们一起住在贫民窟里的外国人在。虽然双腿残疾,但不影响他承担起老师一职,教孩子们唱诗颂赋,长养精神骨气。大雨滂沱中,孩子们饥肠辘辘,他说:“孩子们,我们继续唱歌吧,歌声能帮我们忘记饥饿、寒冷和恐惧。”于是我们听到庄严、优美、祥和的《奇异恩典》在空中回荡。
像这样的沈光耀们和老师们,他们都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为己任的人,他们为此竭尽努力,甚至愿意为之献出生命。
无论什么时代,世界都需要这样的人。
影片最后,资助了四胞胎早产儿的张果果有一段内心独白,意味深长。虽是对着孩子说的,却值得每一位成年人仔细品味。它让我们思考,为了孩子,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到底该怎样做出各种人生的选择?
如果提前了解你们面对的人生,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看见的和听到的,经常会令你们沮丧。
世俗是这样的强大,
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
可是如果有机会提前了解了你们的人生,
知道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不知你们是否还会在意那些世俗希望你们在意的事情,
比如占有多少才更荣耀,
拥有什么才能被爱。
等你们长大,
你们会因为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
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
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
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
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愿你在被打击时,
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
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儿童节遐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