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作为个人爱好已延续了很多年,尤其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可阅读的东西太多了,小说、杂志、网络,各种文字图片,纸质的,电子的不胜枚举,只有看坏眼,没有读不到的。阅读素材像物质生活一样极大丰富了,但常常望着书架上,床头上放了很久还没有打开的书籍,就会想起过去对书的渴望。
第一次接触课外书籍,是在读小学五年级时,好像是1979年的冬天,同桌晓花带来一本《第二次握手》,她的爸爸是中学的语文老师,上课偷偷的看,我很好奇,随着她半懂不懂的看,作者和故事情节早已忘记,但牢牢的记住了书名,现在好像还能回忆起当时与她一起看书的新奇与激动,那是我有生以来除了课本接触到的第一本书,(小学一至四年级没见过课外书,或者说除了教材没见过用文字书写的东西)从此我知道了,噢,这个世界上还有“书”这么有趣的东西。可能那时感觉有趣的东西太少了吧,从此喜欢上了阅读。
1980年秋天上了初中,更是渴望着阅读。可是能读到的书太少了,自己是买不起的,问妈妈要钱买书,以当时的困难生活,难以开口,在当时连本和笔都是省着用,买书就是巨大的奢侈了。村子里只有两三家有在外上学的大孩子,可能会带回一些有文字的东西,经常去借着读,也不是每次去都有,但每次去的时候,都是满怀希望。借到书的时候,真是如饥似渴,不顾一切,完全沉于书中,那种沉醉的感觉,现在想来还很羡慕当初的自己,现在能使人完全沉醉的东西太少了,纯粹地去做一件事是一种难得的幸福。往往是边看边翻剩下的页码,生怕一不小心看完了,晚上如有书,一定是在母亲不断的斥骂下(开着灯,影响全家人睡觉)极不情愿地合书睡觉,即使睡着,做梦都和书中的人物在一起,栩栩如生。与书中的人物同悲同喜,记得看小说《苦菜花》时,为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难受,边干活边流泪,无法控制,又得在家人面前极力掩饰。大夏天中午家人睡觉,自己拿本书在墙跟边沉醉阅读的样子好像现在还能看的见。一段时间借不到书,就无聊至极,记得一个下雨天,在家无聊,不知哪来的仅有两页的纸,上面的文字反来复去读了几十遍,实在是没啥可读的,当时就想着怎样才能有本书看。文字的奇缺,对书的渴望,现在想来历历在目。村子里如果谁家有书,就觉得特别与众不同,等同于书香门第。
尽管书难寻,一旦得,便深入其中,汲取的滋养受用终生。当时作为少年,有些书易懂,有些书晦涩,如老舍的《二马》,还有《基督山伯爵》,《啼笑姻缘》等,反复看也不解其意,懵懵懂懂,但不管能否看懂,只要是书,拿来就读,不加选择地吸收。
八十年代初的北方农村,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粗茶淡饭不至于饿着。可不知有多少我的同龄人有着对阅读的深深渴望。那时学校也没有开放的图书室,阅览室,能见到的就是教材,难觅课外书的踪影。
那时“村庄”几乎是我们的全部世界,是一个文字荒芜的世界,我们在那个世界中反复徘徊,找寻文字的足迹,渴望踏着文字的足迹去到村子以外的神奇世界。
儿时的渴望早已变成了现实。现在是文字充斥的年代,想读啥有啥,想怎么读怎么读,很多书放在案头,读也行,不读也罢,读两页感觉没意思,便任其尘封。文字的极大丰富,使得它所承载的世界没有了边界,我们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但没有了当初找寻的那份激情与渴盼,也就少了一份至美的阅读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