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山下英子所著的《断舍离》。
说最近,其实也不过是从昨天开始。与这本书的第一次碰面是在学校办公室,一位阅读爱好者倾情推荐。当时,听完简介,也似乎曾心动,却没了下文。
我喜欢埋伏笔这件事。那种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时候让人觉得暗爽。比如,这一次与《断舍离》的相遇,就滋生出惊喜与恨晚。生完柚子小姐的我,常常像一只愤怒的刺猬,警惕而孤独。这种状态,我总是可以堂而皇之甩锅给孕激素。然而,别人可以借这个理由给予包容,自己心里的那道坎过不去,仍然没有办法自由。
所谓机缘巧合,有些遇见,需得良时。第一次碰到前一晚下单,第二天上午就收货这种事。按照我的惯例,本来没有那么快会翻开此书。可就是刚刚好的某一瞬间敏感上头,情绪跌宕。满屋子乱七八糟在我视线里那么久都相安无事,却突然沦为槽点。生娃以来的种种涌上心头,我坐在床边,面前的窗户渐变成囚牢的栅栏。一时间,竟然泪流崩溃。
我很快意识到,这轻浅的抑郁不该继续下去,因为它随时可能会引发意识的泥石流,吞没光明。怀着转移注意力的初衷,我翻开了书的扉页。推荐序来自张德芬的《想要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一文。开头一段:想要幸福,我们需要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具体有三步: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松开“多就是好”的念头。已然被治愈七八分。
书里断舍离的着手点是物,意为通过断舍离,理清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也可以借此,理清自己和周遭的环境,包括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
我不禁想到了这一段时间里,自己总会沦陷于低谷情绪的缘由。就是断不了对特定人物关系的执拗,舍不掉对工作简单有序状态的留恋,离不开固定思维模式的运作,从而在矛盾里纠结与挣扎。进而可能扩大化为对生活对生命的狭隘定义。于是画地为牢,于是作茧自缚,于是悲天悯人,于是自怨自艾。
我对自己不断进行剖析,我与自己多次进行对话。人生,确实应该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当内心充斥着满满当当对事对物的渴求欲与把控欲,焉能为更美的风景留出位置来?借用文末结语: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合上书,我果断将那些视之为鸡肋的物品打包扔进楼下的垃圾桶,连同内心那些无妄的期待。环望四周,才发现那一树树火红的榴花已站成初夏的模样,这一季,我不会再错过花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