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发亮,铺满我的过往
嵇绍波
“随它吧,随它吧/回头已没有办法/随它吧,随它吧/一转身不再牵挂/白雪发亮,铺满我的过往/没有脚印的地方/孤立国度很荒凉/我是这里的女皇、漫天飞霜/像心里的风暴一样/只有天知道,我受过的伤……”
偶然间,听到姚贝娜的一首歌《随它吧》,忽然如哽在喉,姚贝娜这个曾经耀眼一时名字,如她自己歌里唱的一样,“白雪发亮,铺满我的过往”,是的,生命无情,短短时光电脑上就铺满她的过往。在电脑上输下她的名字,立刻蹦出数万的词条,介绍姚贝娜以及与相关联的文字。一个以唱歌为生命的人死了,她的死掀起这样的波澜,这其中必有她的因由。我不是一个关注音乐的人,就是电视也很少看,所以听到姚贝娜这三个字,是极其陌生的。在网络上我留意到,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她的成长与经历,以及她好听的歌喉,再有就是记者偷拍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
这些都不是我所关心的,因为在当今消费明星的时代,这种娱乐至死的精神是一种病态行为。不过,还是有一段文字让我的目光盘桓留恋,并陷入深深的思考。姚贝娜生前录过一个视频,她说:我的病就是在我那段极度郁闷的时期得的……在你特别郁闷的时候它(病)一定会找一个出处,要么身体出现问题,要么精神出现问题,所以人一定要想开点儿。可惜的是,姚贝娜并没有像她自己歌里唱和那样坦然,那样真的走出心里的阴影,“随它吧,随它吧/一转身不再牵挂”更像一句自我安慰和自嘲。
至于姚贝娜得的是什么病,在这之前我没有必要去深究,费尽心血去挖掘视频,一探究竟追根溯源。再决定写这一段文字时,我在百度百科看到这一段文字:2015年1月16日下午16时55分,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病逝,年仅33岁。如些年轻的生命,本应是光芒万丈,没有什么可以打倒她的,但恰恰相反,她没有我们升斗小民一样顽强,流星一样从这个世界迅速消失了,抱憾痛心之余,我浏览了相关的文字。我较认同网络上的一段文字,郁闷为什么就会得病?因为郁闷就像长期连绵不断的阴雨,遮断了本该照进心田的阳光,那些负能量的毒素郁积越来越多,却得不到释放。我想信很多人都有过因为郁闷而烦躁不安的经历,而对姚贝娜的话深信不疑。
翻开历史的书页,我们总能找到一些相似的佐证。1914年,奥地利诗人乔治·特拉克尔曾因要开枪自杀被送进精神病院,而后服药过量自杀;1972年,日本小说家芥川龙之介由于生活与理想的极度矛盾,精神苦闷,服安眠药自杀;1994年,朦胧派代表诗人顾城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不治而亡),继而在一棵树上吊颈而死。还有历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呼“即生瑜,何生亮”的周瑜吐血而亡。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里,应该说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成功者和佼佼者。放在今天,他们应和姚贝娜一样,都是曝露在闪光灯下,行走在粉丝的目光织成的光环里,但是他们却不幸走上了非正常死亡的不归之路,留下无数人的叹息和怀念。如果允许我开一个死亡诊断书,只有两个字:郁闷,再加一个备注的话,没有比“no zuo no die”,这句更具有力量和更世俗化的解读了。
提到姚贝娜,还有一个人,大家应该想到当前一个很励志的人物,那就是因为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突然爆红网络的脑瘫农妇余秀华,她无法干农活无法考大学,是一个经历过疾病、失意等挫折的女人。16年来她作诗2000多首,被学者沈睿誉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在接过媒体采访时她说过,“我只是希望我的诗歌得到关注,而不是我这个人。”诗歌是她忠实的伙伴,是照进她心田的一束阳光。
我无意比较姚贝娜和余秀华,因为她们不是生活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在万人瞩目的光鲜舞台上,一个在几乎被人遗忘的叫横店的村落里。如果不是因为死亡和诗歌,这两朵相互对立又统一的花朵,或许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她们联系到一起。姚贝娜的死亡给余秀华的诗歌,无意中作了一次响亮的解释,那就是顽强地活着,必须让心田照进阳光。
太阳每天都照常升起,但是阳光并不能照耀到每一个地方,就像白天与黑夜、光明与黑暗,无时无刻都存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如终放不下内心的挂碍,即使生活在万丈阳光下,内心里还是一片黑暗,等待慢慢腐朽。只有“随它吧,一转身不再牵挂”,才不会让“白雪发亮,铺满我的过往”这一句话,成为留给这个世界的背影。��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