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子在桑叶上行走,小编在地球上旅游,嗨,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
凉山是南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多数县市留存有古遗迹,有的已经破解,有的还带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有的还在大山中未被发现。
昭觉境内的“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位于昭觉城西南部的碗厂乡团结村博什瓦黑的南坡上。东距昭觉县城63公里,西离西昌市区46公里。
从西昌出发过了普诗乡玄生坝村不远有一条岔路口,直行是去昭觉的国道G348,右转就是去博什瓦黑石刻岩画景区的3公里的通村公路。
很久以前去过一次,但路况很差,路面多是坑洼不平,十分难走,轿车肯定是不行的。后再也不去过,但在主干道上经过通村公路时发现已经进行了加宽改造,路面好像也铺筑了沥青,比原来的情况好很多。
那时3公里的通村公路一直到谷底,观景点没有做任何有效的保护,也不收取门票,要看岩画得自己去找。我们就在沟边一直循了去,就在一些大石上看见了神奇的石刻岩画。大石上的字、画都很模糊了,一是时间太久,二是没有加以很好保护,也不知上面刻了什么,写了什么,觉得好奇。
这应该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因为不懂,也没有好好去琢磨,照片都没留下一张,现在想来真有些遗憾。
随着州、县两级政府的重视,加之旅游项目打造的需要,昭觉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得到了尊重和保护,考古专家认为:博什瓦黑岩画与南诏腹地(云南大理)的南诏重要文物“南诏德化碑”、“崇胜寺三塔”、“剑川石窟”具有同等的历史地位。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博什瓦黑岩画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昭觉博什瓦黑岩画慢慢被人们熟悉了起来,但知道它的游客依旧不是很多。
博什瓦黑,彝族译音,意为岩石上的龙蛇。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掩映在松树林和杜鹃林中的海拔2700米处,重点保护区占地44.28亩,画面面积440平方米。画像在16块天然巨大的岩壁上阴刻19组27幅,最大的一块顶部面积为198平方米。
除少数原始岩画外,博什瓦黑岩画绝大部分是佛教阴线镌刻画像,部分造像的面部采用了浅浮雕手法。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分为南、西、北三个岩画区,南区有8块岩画石刻、西区有5块岩画石刻、北区有3块岩画石刻。
岩画以一尊长达7.6米的卧佛为中心,其四周散布的岩石上多刻有造像。经初步识别,岩画主要展示的是南诏大理时期的佛教遗址。岩画总计共有27幅,其中神佛像47尊,世俗人物15尊,佛塔2座,禽兽25个。这批岩画,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描绘逼真、入木三分;形象生动、风格各异;画面宏伟、国内罕见。
经专家鉴定,博什瓦黑岩画具有浓厚的时代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彝汉民族大融合的风格,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极高的历史考古价值,为研究中国西南地方史、宗教史、民族史、文化艺术史以及南方的佛教艺术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博什瓦黑岩画的发现,证明了古时四川通往云南的驿道经过博什瓦黑,当地彝族人民敬奉博什瓦黑为神地,由此演义出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迷信传说与禁忌,行人多绕道而行,加之百年苔藓的掩盖,使博什瓦黑石刻岩画较好地保存了下来。
博什瓦黑石刻岩画历史久远,还有一些未解之谜让人费解,其中王者出行图和彝族毕摩的出现实为独特,有待进一步专家探究。
多年没去了,不知现在景区情况如何,待春节回西昌时一定再去看看,这些都是祖国的文化精髓。
如果你也感兴趣,不妨抽时间也来旅游观赏,应该大有收获。
(图片源自网络,仅用作文章配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