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作者: 碾小玉 | 来源:发表于2018-12-07 20:26 被阅读0次

    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为什么呢?这大概是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后人把它记录成册供人们观看,虽然历史的时光变迁,朝代的更迭,但是始终不变的是人类的发展规律。微观上,人们便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宏观上,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一种历史发展观,那么一个人的姿态一定会高很多,心胸也会宽广很多。

    也不知为什么,我买过各种各样的书,但是历史类的书却很少买。虽然有时候,会在心里告诉自己:你应该读一读历史。但是一到买书的时候,就完全忘看了这回事。并且,我的大部分书籍都是网上别人推荐的,所以,也可以看出,历史书籍不是人们读书的首选。这大概还是在于很多人们认识不到读历史的作用吧。它的功利性并不明显,能够形成自己的历史观,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一天两天,一本两本书籍就能解决的。

    不过,我之前还是看过两本小小的关于历史的书籍,一本是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有一本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不是很厚。因为曾经看到有人推荐说,这两本书写得很有意思,不枯燥,读起来很畅快。由于历史类的书籍,我接触得少,虽然看的过程中没觉得有多难,可是看过之后就差不多忘却了。不过也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的序里,钱穆这样说:我认为制度,必然自根自生。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也就是说,一个文化里的政治制度,是从那个文化里滋养生长出来的,制度的形成必然会与那个文化,以及文化里的人息息相关。当人们看到国外的制度似乎比我们好,想套用进来,想获得相同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除非那外来得制度首先和本国的制度文化有了一定的融合,能够发展成适应本国国情的制度,才能够有用。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辛亥革命前后,许多从外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想要改革变法,试图把国外的制度套用在中国的国情上,而无一成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也是外来的一种政治制度,但它在中国获得了成功,那是因为它本身的要义就能够引起中国大部分人们的认同,而经过了革命人们中国化了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共能够符合中国的国情。

    我也更深的明白了“存在即是理由”,以前,当大家一起讨论着各种不好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制度时,我也会跟着其他人一起抨击,同时还会羡慕国外怎样怎样。可是,看完了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平静了许多,或许起眼前的现象和制度暂时不好,但是它不是独自生长出来的,它是在这种文化中滋养生长出来的,有它的必然性。或许国外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做的好,但是就一定适合我们的国情么?我们更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发展。至少,人们发现了某种制度的缺陷性这就是一种进步,毕竟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人们觉得这种制度已经开始让人不舒服了,变化的力量就已经开始萌芽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社会变得越来越好了。

    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讲述的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前后的围绕皇帝,大臣以及社会环境来讲的。虽然我历史书没看多少,但是历史剧还是看了一些。有些电视剧会把一个皇帝单纯地描写成要么多好要么多不好,人物都是很平面的,而我的情绪也会跟着来讨厌或者喜欢某个人。特别是受所学的历史课程的影响,知道了唐朝的强盛,宋朝的软弱,明朝的政治严酷,以及清朝的闭关锁国,最后导致中国从一个世界大强国变成了世界大弱国。心里就会产生一些怨恨,喜欢唐朝,如果演其他几个国家的戏,多少会带着一点情绪去看,而尤其是讲其他朝代那些印象中不好的皇帝,更不愿意去看了。

    但是在看完《万历十五年》之后,那个无所作为的明朝万历皇帝又让我有些心疼。虽然他是明朝走向衰落的一个原因,但是我看到了他在各种压制下的不如意,原本他也想励精图治干一番事业,但最终却消极避世躲入后宫。从外面看,他就是一个无能的君主,可是从内在看,又有许多的无可奈何。皇帝,这样一个曾经高贵的称呼,受万人敬仰的天子,不过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加在他身上的光环让他看起来高高在上,可一旦这种光环被剥离掉了,他坠入的深渊远比普通人的还要深还要黑。

    这也是第一次,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的皇帝,一个真实的普通人。

    以上是我看完了这两本书,在忘得差不多的时候挖掘出的一些感想。如果,今天没有这道题目,我想,我永远都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可能它们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真正抛在了脑后。再者,读书还是有用的。你读过的书也许忘记了,但是它们在将来一定会以不同的形式从你身上展现出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mx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