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云生何处?隐于何处?

云生何处?隐于何处?

作者: 晨昱 | 来源:发表于2023-03-16 10:13 被阅读0次
    天际行者

    最近一个朋友问我,说你怎么看待因果。我听到这个问题之后沉思好久,我在大脑中快速过滤最近看过的书里面对这个词的阐述,我想到了《易经》中的乾卦,初九爻:潜龙勿用,预备进行一件事的潜伏期。又想到了上九爻:亢龙有悔,完成一件事后离开。中间出现了九二,九三,九四,九五,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从正式开始,到中间发生的变故,然后到鼎盛时期,最后走向上九。从初九的因到上九的果,或许我可以这样给他解释因果,但我没有这样回答他,我感觉这样的回答或许会让他觉得生活无望,对他没有什么好处,他问这个问题的初衷肯定是遇到了一时打不开的心结。

    于是我想到了儒家对这个词的阐述,我想起了诗经的一句话,“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简单的理解可以说是有了德行和修养这个根本,财富和声望才会源源不断,因为德者的因,才有了财者的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修养德行难道是为了财?提到了财,难免世俗,我不能这样说。

    我想起了道家很经典的一句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道生一”这个因,才有了“三生万物”这个果,浅显的理解为道生一,是从空无一物到有,一生二,从一的有生出阴阳两种气,二生三,阴阳二气和合出天,地,人三者,三生万物,因为三者万物生,这种说法高深莫测,其中的道理玄之又玄,我并没有信心解释的清楚。

    于是我想起了《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有一句叫做“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我不想深究其意,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一念”的‘愚’和‘智’是因,“般若”的‘绝’和‘生’是果,一个愚念可以让人远离正途,一个智念可以让人走上正途。

    想了这么多,我仍然不知道怎么给这位好友解释因果,最后只是草草的说了句“你在问我因果,是因为你看到了因果,所以因果才产生了”,这句回答可能让对方哑口无言,像是给聊天直接画上了句号,但我同时我也是在暗示他不要把因果看的太重。

    无论是《易经》还是《八字学》或者《奇门遁甲》全篇乍一看都在教人趋吉避凶,知命改运的方法,但到了一定境界之后恐怕都会悟出一句话“知易者不测”,真正懂的这些道理的人最后的做法,是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做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人,在知晓命理,懂得取舍之后,他们悟到的东西,或许是真正的为人之道,回归田园,此生无憾。

    我不想和宗教家一样悲观,也不想像思想家一样乐观,我觉得悲观和乐观中间的部分,或许是真正的人生,也在这个阶段,人才能真正的“观照”自己。

    朋友说,三等人讲大道理,二等人讲大道理加技巧,一等人用技巧让对方自己悟出大道理,譬如孟子那些流传至今的成语故事,很浅显易懂,细想又深不可测,我觉得我连三等人都算不上,我不会大道理,也不会技巧,更别说和在一起用了。

    心烦意乱的时候,我经常翻开佛经,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佛家的“观照”类似于心理学的“催眠”,让真正的自己看到那个“病态”的自己,然后与其对话,这是一个奇妙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在内心深处可以成为其它人,甚至自己讨厌的人,用他的身份和你对话。

    最后再说说钱吧,货币在产生之前,人们才是的交易方式是以物换物,当然以物换物是为了维持生计,各取生活所需,后来人们嫌麻烦发明了货币,替换以物换物的交易方式,但很快金钱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上帝,甚至很多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如何在后期工作中赚取更多的钱,货币本身只是工具,就像人们想要从此岸到彼岸经过的桥一样,是一种为了完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但无数的人把房子建在了桥上,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所以许多烦恼开始产生,许多执着因此而起。很多人赚钱的想法就像嚼了“炫迈”一样,根本停不下来,但经常因为赚钱苦闷和烦恼。

    传说古希腊德尔菲神殿上刻着两句话,第一句是“认识你自己”,第二句是“凡事皆勿过度”。第一句话跟“知”有关,认识你自己远比认识别人更重要,你连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光去知道别人的许多事有什么用呢?第二句和“行”有关,你要有分寸,能够自我约束。这和佛家的“观照”颇有几分相似。

    于是我将矛头转向了自己,自己为什么还会有焦虑感?为什么还会力不从心?或许是我的“自省”和“观照”太少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云生何处?隐于何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nr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