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四要素
01.勇于自我否定
人其实是很倔强的动物。
从自我意识萌芽伊始,就把“我是对的”的种子深植于心。
开始时,这种观念受到挑战的机会小,尤其是孩童时,父母会宠溺,他人也会迁就。
此时,你的认知错误,大多不过招来别人的一句“还是孩子”后的一笑而过。
你毫发无损,所以你也不觉得被伤害,被侵犯。
树立“我是对的”的观念当然不是坏事,这是人内心秩序建立的起始
——开始明是非,讲对错,也意味着开始对世事进行分类,对善恶有了基础认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是很多孩子看影视剧时会问的话。
但成年了,依旧秉持“我是对的”的观念,并一以贯之,则会招致周遭人事物的反弹甚至颠覆。
因为你是成人,外界无论在义务上还是道德上,都不必再迁就、宠溺你,甚至会不断强化“你并不总是对的”的事实。
此时,你会困惑,会迷茫,会恐惧,甚至会愤怒。
为什么会愤怒?
因为堕入偏执,哪怕是别人切中要害,一语中的,也死不认账,反而施行外强中干的反怼。
很多人,就止于困惑、迷茫、恐惧与愤怒,而不再突破了,因为:
1)承认自己错了,面子上过不去;
2)要维持内心的秩序。承认自己不对,就要推翻自己多年形成的固有认知,价值观会受到挑战;
却忘了,其实还有一条于自己更有裨益的路。
那就是验证别人的异见是否正确:去施行,去试错,去查漏补缺……此时,成长才会发生。
这不容易,因为要自我否定。
02.去面对、战胜而不是逃避
成长不容易,它甚至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毕竟“我是对的”的种子已被养成崔嵬大树,要连根拔起,何其难。
成长往往也不能速成。
它是通过个体的“身体力行”,螺旋式上升的。上升,遇挫,休整,再上升,再遇挫,再休整。
而休整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因自省程度而异,因思维方式而异。
大多数人只能依靠“外力”——再思维缜密的推理论证,也不如现实给你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事实上,成长的节点,常因遭遇了一些事。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是因为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
龙场静谧,荒凉,贫瘠,苦困。
在这里,他回想历年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个午夜,顿悟发生,提出心即理的命题。
知道珍珠是怎么形成的么?
母贝和蚌贝在水中生长,意外遭遇细微的砂粒或较硬质的生物闯入壳中的外套膜内。外套膜受到刺激,顿感不适,遂分泌真珠质逐渐包围砂粒或硬质生物,之后日益增大,才成了珍珠。
是的,蜕变之前,总要经历一段暗黑的时光。
哲学家,是在对生命虚无的反省与拷问中产生的;
文学家,是在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虑中产生的;
甚至小到一句高度凝练的话,背后都藏着某人遭遇过的悲催某事。
磕磕绊绊,满身伤口,伤口成疤……
这疤,是记录,更是勋章。
可见不是别人的成长容易,只是别人比你更有直面与战胜的勇气。
而这也告诉我们:遇到困难别泄气,更别走绝路,因为成长就在不远处。
03.敞开与探索
在行为经济学上有一个效应叫作“错误共识效应”。
该效应的产生,是源自人有获得认可的需求,所以会有意无意地去寻找心理支撑。
简单而言就是:当我们对某个观念有了情绪投入、或自尊心此前曾遭遇过伤害,潜意识里就更倾向于自我夸大某一观念的社会支持度。
于是,形成各种抱团,如:同圈,同好,同队。
然而,正因为同圈、同好、同队中的人都是一类人,所以观点趋于一致,而这个统一的观点未必就是正确观点,且因为彼此相似,极难察觉——“圈子害死人”,这是行为经济学家提出的。
人要成长,就要规避这一点,让自己保持开放的态度,甚至主动去听取反对者的意见。
虽然这也难以规避先入为主的陷阱,甚至会因为面子问题(即别人越反对我越坚持),但,总比盲目抗拒强罢!
04.坚持学习,持续更新知识
今日之世界,已经是名符其实的“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的世界。
所以,要学习。
学习分功利性学习和“貌似无用”学习。
现在大多人都倾向于功利性学习。但也好,总比什么都不学强。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迭代迅速,懂得多代表你成长得更快,被淘汰的几率会降低。
当然,这里说的学习不仅限于看书,还包括提升业务技能,关注异军突起的新技术等。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功课,还是成人的功课。
因为人生的考卷已经遍布每一个人生命的全程,而且衡量的要素也日趋多元。加之人的平均寿命延长,学习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也必会因此受益。
如40岁才开始缔造小米科技的雷军;如50岁还健身走上T台的王德顺;又如70岁学画画、90岁办画展的“摩西”奶奶……他们都是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即使不是功利性的学习,也能让你保持生命的热情,挖掘更丰富的自我,而这些,也会带来成长。
05.
总之,成长的前提,至少要包括以上4个方面,而当中隐含的,是不可或缺的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
否则,所谓的成长,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以上内容由挚梦科技建站整理提供,如有相关疑问可以联系我们或者下方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