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725044/1f4a046d48d52191.jpg)
邱 林
有人网友问我,你已写了不少书评,有的书评点击率还比较高,根据你的体会,写书评的难点在于什么?怎么能写好一篇书评?我的回答是,根据我的体会,写作书评最难的是,有时读了一本书,尽管自己苦思冥想,却不知道怎样写评论的开头语。
这并非我的做作和虚夸。近日,我读了美国资深女记者安娜丽·纽伊茨撰写的《失落之城:四座世界古城的生与死》一书,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根据纽伊茨对恰塔霍裕克、吴哥、庞贝、卡霍基亚四座世界古城生与死的叙述,我是以古城如何衰落作为开头语,还是以古城的文明影响作为开头语,或者以其它的什么作为开头语,实在是颇费心思。
既然要写,我总要给《失落之城》的书评写开头语吧。通过阅读该书并加以思考,我这篇书评的开头语是:虽然恰塔霍裕克、吴哥、庞贝、卡霍基亚这四座世界古城已衰落了千百年,甚至被人们遗忘了,但当下我们还是应当反思——世界古城衰落是如何导致人类文明的起起落落的。通过吴哥、庞贝等四座城市的衰落,我要表达的是:我们现在的城市,是否也将在未来迎接一样落寞或衰落?在社会变迁的趋势下,《失落之城》或许会带给我们观察现代城市的新视角。
作者纽伊茨访遍领域内的专家与考古现场,带回了关于这四座城市的前沿资料。别有新意的是,这本书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常被历史忽视的平民大众,于是你不仅可以看到城市从无到有的发展大势,还可以看到一个石器时代妇女的日常生活,一对庞贝兄弟的商业浮沉……透过劳工、妇女、奴隶、移民等支撑着城市而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我们以平视的角度重新审视文明古城。
纽伊茨的著书立说,让我感受到人类走过了如此漫长的岁月,我们还在继续,虽然挑战层出不穷而人性依旧。恰塔霍裕克的开始,庞贝的突然中止,吴哥的衰落,卡霍基亚的失构与重生。当人们的聚居处变得面目全非,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将被人们带往新生。或许这就是该书给我们的力量,它带领我们见证人类的坚韧以及过去的重生,进而由此看到未来。
回望历史,我们不禁要问,究竞是什么瓦解了这四座伟大的城市?是政治动荡、自然灾害?还是其它人为因素?答案将是十分复杂的。我们阅读《失落之城》除了了解导致古城衰落的原因,更应该理解的是,失落之城并非消亡于单一的原因和单一的灾难。如果我们意识到,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地方注定要覆灭,这才是非常令人恐惧的。
不论是这些被遗忘的古城还是如今我们居家的地方,会让我们看到,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有机体。正是这种兴盛-消亡-重生的轮回,让我们对人性的未来满怀令人惊讶的乐观态度,尽管此刻这个世界满是各种争执、气候危机和战争等等。当我们来到下一个地方,走在那里的街道,我们也会发现新的自己,不论是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虽然古城衰落已是既成事实,但是它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一座城市衰落的原因,在于遇到了各种手段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管这个问题是来自自然环境的、政治经济的、还是技术方面的。一旦维持城市的成本大于收益,那么城市的衰落,甚至是消亡也就成为必然。
换个角度看,一座古城的命运,不能完全以它发生地的国家国力来衡量。这些古城的文明早已奉献给全人类,以狭隘的人文理念来呼唤它们或企盼它们,反而降低它们。对于四座世界城市是如何失落的,考虑到从地震、火灾、战争、内乱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体系崩溃——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能最为还原复杂历史事件的真相。
贯穿《失落之城》,是“或许”“似乎”“可能”“大约”等表示留有余地的词,我们未免会感到些许意犹未尽,可是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从种种不确定当中寻找能够确定的内容。针对四座世界古城由盛到衰,学者们有各自的解释,它们的前提、立场和结论存在差异。对于历史上颇有影响的古城,从那些穿越时空尘埃的碎片中去拼凑了属于这四座世界城市兴衰的叙事,悄无声息、默默无闻,最后归于尘土。
探索古城衰落的历史,让我领悟到,那些世界古城不需要我们,但我们却需要它们。它们当然是不幸的,却远比许多现代都市里的烂尾楼更为幸运,因为后者既无过去也无未来,只能尴尬地矗立在那里,任凭风雨吹刮坚硬却枯槁的庞大躯体。四座世界古城是一面完美的历史之镜,足以从上一个千年映照到下一个千年——如果人类还能拥有下一个千年,而不亡于自我毁灭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