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05 布朗个案

《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05 布朗个案

作者: 丹思心舞 | 来源:发表于2020-08-26 20:17 被阅读0次

在第二部分的第7章讨论了布朗个案。布朗个案是罗杰斯在精神病院做的一个住院病人的面询,一共进行了166次,每一次他都做了片断录音,这个个案应该是罗杰斯的一个研究个案,他把其中的15个录音片段编入了一本研究报告,其在这本报告集当中有6位治疗师对布朗的案例进行了评论,这本书挑选了两位专家的评论。

点评一:博查斯的点评

其中点评一的专家是博查斯,他对该案例的点评集中在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上,一个是在这些治疗当中,罗杰斯的理论目标与治疗目标是否一致;第二个是在这两次的面询记录当中,罗杰斯到底做了些什么?罗杰斯认为在咨询当中,只需要达到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心理层面的沟通,双方均能体验到咨询师在现场对来访者的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及对来访者内在感受的共情和理解和情感回应。

要达到这些目标的时候,它需要来访者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索能力和感受的能力。在现实工作当中,罗杰斯面对布朗,一个精神病患者,而且他的现实功能已经受损。我们的咨询工作当中也会遇到一些自闭谱系特征的来访者,在咨询当中确实很困难,他们感受不到情感的部分。但是他们也会接受到关怀和友善。就像布朗,虽然说他的情感功能和沟通功能,语言表达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受损。但是当罗杰斯对他表现出那种积极热情、关注、关怀的时候,他仍然是可以感受得到的。

在第273页的第3段当中,博查斯说道,从本质上来说,来访者中心治疗会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就是要求治疗师全身心的投入,治疗是要去跟随来访者的方向和步调,按照来访者独有的方式向前走。这听上去有点像学步儿走路 ,他需要家长跟在后面随时的给予保护和支持。在他即要跌倒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就够了,就不需要家长做多余的控制和干涉。通俗一点来讲,我们给来访者提供一个容器、一个环境,一个可信赖的环境有关系,让来访者以他自己的力量,在空间内、在关系内去构建属于他自己的王国。

无论大小风景如何,都是他自己最好的体现。而我们的来访者发生变化了,他自信逐渐的增长,内心的强大也是由此而来的。我们的工作当中一般不涉及精神病范畴,但是同样会涉及到个别的个案,在一些特殊的阶段会非常的困难。就说即使是一个我们已经工作了很长时间很熟悉,他在产生一些抗拒和对咨询师表达不满的时候,他也可能会应用一言不发,或是干脆从头哭到尾,一句话都不说。遇到这样的案例我们该怎么办呢?就说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像罗杰斯,也需要像罗杰斯去学习的。

我们可以看看罗杰斯提出的共情推测的用法。他其实一直是在用一种尝试的假设性的一种推测,去尝试理解和关注布朗的,并且他不时的把自己的这一刻的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告诉的布朗。在当下的这一刻,作为治疗师,他在不断的给布朗传递着他的那种关注、沟通以及他的情感的传递,给布朗的这种推测是理解,积极的关注我和关怀。告诉布朗,咨询师罗杰斯对他的处境是关心的,是希望能够陪伴并帮助到他的。这些信息的沟通,他一直都没有间断,而且是一直在持续,他在无时无刻的在调动布朗的注意力。

罗杰斯他本人的情感非常的饱满和丰富,所以他的共情做得非常到位,他的情感在治疗当中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因此我们大家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其实是可以去习得和内化共情他人的能力的。在278页第2段当中,罗杰斯对一个具有高度危机的精神病患者说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他把自己的情感来告诉给了病人,我在乎你,我担心你,我不想你受到任何的伤害。这样的表达,我想无论对谁,尤其是对待一些处于那种自杀危机风险的病人,它是非常有效的,对一个情绪非常低落,而且情感极度不佳的一个病人来讲,它是非常有效的。

所以在咨询当中,我们作为咨询师,首先需要我们把自己的情感力量充盈起来,我们才可能更细致的去体验,去真诚的回应到对方,这个工作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不断的充实自己的内心,能够去创造我们美好的情感生活,来增加我们自身的情感的丰富度、敏锐度、细腻度,和我们自身那份温暖的力量。在280页有几句话,不干扰、不打扰、不干预、不评判来访者有选择的自由,来访者无需受到治疗师强加给他们的价值标准,相信来访者是最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点评二:格林伯格的点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点评二,共情的力量,从过程体验的格式塔观点看罗杰斯的治疗,点评专家是格林伯格,看内容,格林伯格应该是个精神分析专家,他的点评观点是从他的个人经验里面出发的。

因此他看待布朗的个案的视觉可能是不同的。他认为罗杰斯和布朗的关系不是医患关系,而是一种真实的关注性关系,就像是两个朋友之间的接触。在这里这个就是差别,各位,精神分析师与来访者的关系是非常节制的,除了无条件接纳、共情和积极关注之外,谈话就是为了深入分析,关系的界限非常的严谨清晰。

罗杰斯在咨询过程里面,他扮演的的确是一个对布朗充满了肯定和关怀理解的人。他在用他的那种据说是友善的、温暖的那种关怀去帮助布朗去积极的去关注布朗自身的能力。因此布朗虽然说话很少,但是内心却是有收益的,他是有感受的。也因此柏林伯格认为在这个案例里促进布朗改变的,是罗杰斯和布朗的谈话方式,而不是布朗自身拥有的自我实现的倾向,促成了自我改变。因此柏林伯格还提出了人际间的学习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在289页最下面有一段话,格林伯格是这样说的,一个人的发展会受到别人的看法的影响,治疗师相信来访者有成长的潜能,就会通过他们的举止、态度、关注点,然后把这个话语的信任传达给来访者,而这一切有助于来访者的成长倾向。

因此成长倾向只有在对话中和工作的关系中才可能存在,成长倾向并不是机体内的一个印记,不会独立于环境而存在。确切的说,来访者的成长并不是在环境中产生的,而是由共情、心对话,增强了来访者的成长能力。

成长与环境的确是相辅相成的,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也确实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个人成长的倾向也是与生俱来的,这并不矛盾。如果我们的群体里面有做过婴儿观察的朋友,应该就会知道婴儿在出生之后就在努力的寻找关系,并且与外界保持积极的进行联系。他们的表达是通过他们的眼神、动作、哭声来完成的。

他们对那些愉快的热情的养育者更容易去建立关系,更容易去主动表示亲近,因此我确信他们那份天生的、与生俱来的,那么自我成长的倾向与对关系的信赖的渴求都是与生俱来的。当然就说环境养育对个体的成长,在后天也是起着重要作用的。儿童内在仍然是有自我实现的发展倾向的。如果说环境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这些幼小的儿童的发展确实会受到阻碍,或者在某一个阶段发展出现停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罗杰斯心理治疗:经典个案及专家点评》05 布朗个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vpz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