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口气读完了《给一年级家长的建议》,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全书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就像和一位平易近人、经验丰富的老师在交谈,特别是看到里面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仿佛看到了自家或身边的孩子,特别形象生动,非常地接地气。
全书读下来,有个感受,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切的起点,而家校联动可能为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那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好的家庭教育要理解孩子。这一点我的看法和郭老师一致。我的这个观点最早来源于我爸,记得小朋友还在肚子里的时候,我爸就经常跟我说,要对小孩子好一点,他们很可怜。
在这个时代,说孩子很可怜,或许你已经笑了。实际情况呢,孩子在幼年时期并没有自主意识,不能清楚表达内心的需求,完全依赖教养者的认知和经验,就如一个成人完全没有自由,就连吃饭、睡觉、玩乐完全由别人掌控。或许孩子也发出过一些信号或表达,但是因为家长的粗心或不符合家长观点而被忽略。
换位思考,有哪个成人愿意这样生活,毫无自由可言,久而久之,要么反抗要么麻木。而反抗不管是体能上还是精神上,孩子都是弱势的一方。所以,好的家庭教育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透过现象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并满足一个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需要的基本的安全、情感等需求。
要了解孩子,最起码要经常陪伴左右,默默地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行为习惯、所思所想。
其次,好的家庭教育需要妈妈们的迭代升级。曾经以为生完孩子就解脱了,教养是全家人的事,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家庭都是妈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养责任。
现代社会的妈妈除了承担母亲的职责,还要承担和爸爸一样的家庭责任,赚钱养家。社会对妈妈们也没有那么的友善,公司或单位并不会因为你是妈妈而让你的班少加,升职加薪时还可能被暗暗打压。
除了这些,妈妈还要兜底。经常会看到,孩子教育好了,是应该的,孩子如果有问题,都是妈妈的错,形象生动说明了妈妈们的处境。在内外夹击中,很多妈妈往往容易情绪崩溃,遇到一点点关于孩子的事情,变得歇斯底里。
很多妈妈还会因为孩子,被困在一场糟糕的婚姻里痛苦挣扎。当生活看不到希望时,打骂孩子成了最好的宣泄口。打骂完又后悔,周而复始,无形中把孩子拖入恐惧的深渊中。
所以,妈妈们的迭代升级并不容易,不同的处境配置也不一样,有些妈妈本身就是高级知识分子,经济独立,热爱学习,一旦意识到调整起来很快。有些妈妈原生家庭也不好,人生路上到处坑坑洼洼,付出的努力肯定更大。
迭代升级的第一步,把自己放第一位。以前,每次小朋友问我:妈妈,你最爱谁啊?我都会说:你啊。但是现在我会说,我自己啊,并且告诉她每个人应该先爱自己,然后才是其他人。当然,爱自己也不是不管孩子,而是要以更好的姿态陪伴和引导孩子,为他们树立榜样。
努力有了方向后,剩下的就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按部就班各个击破,如果是经济问题,努力增加收入,如果是认知问题,可以看书、听书学习。我们要做的就是快速成长,让我们的认知和能力匹配得上孩子的期望。有一天,当我们眼里有光、身心愉悦时,情绪稳定也就不再是问题。
第三,好的家庭教育要有边界。正确处理学校、家庭和孩子的关系。孩子肯定是学习的第一主体,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激发孩子的自驱力。很多家长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了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剥脱了孩子们学习和体验的机会,用剪刀剪掉了孩子的翅膀然后抱怨孩子不会飞。所以,家长要管住嘴、管住手,不要代替孩子学习和生活,把生活还给孩子。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支持学校的教学安排,比如学校的课程设置、作业安排及有关活动,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还有专门的教育研究做支撑,尽管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有不理解可以沟通,但是不能消极对抗,哪怕对个别做法有意见,也不应该全盘否定,毕竟大多数孩子没有机会接受特色教育,我们能做的就是让现有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家长的职责就是立足实际,做好后勤保障。实际就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基因、成长环境、认知都不一样。后勤保障是指父母有义务关注孩子的健康、心理、情绪、诉求等等,帮助他们答疑解惑、控制情绪,协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
具体的学科学习,需要家庭教育来补短板,特别是一年级,很多孩子已经上过幼小衔接,老师肯定考虑大部分孩子,所以进度可能不会慢,对于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的孩子,就要课后家长更多陪伴练习。写字、阅读等也是一样,有些孩子从幼儿就开始听书,理解能力肯定要强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小孩,家长也只能默默努力追赶。
如何给孩子插上翅膀?家校联动,效果翻倍。多和老师沟通,告知老师你的想法,孩子在家的情况,了解孩子在校情况,互通有无,消除盲点,对症下药,帮助孩子共同成长。
最后,我想说,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战略方向必须坚定,要不然人云亦云很容易陷入焦虑;战术上可以灵活机动,以孩子为中心,伺机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