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演员童漠男说了一句关于时间的话:“一个人啊,竟然可以在没有钱,也没有事业的同时,还没有时间。”
有没有很扎心?似乎很多人都陷入到这种怪圈中,我们想在工作中表现出色,我们想学点技能提高竞争力,我们还想有一项可以替代工作的副业;我们想把家庭顾及圆满,我们想多陪陪父母,我们还想参与孩子成长......,我们想做的总是太多,但是我们力不从心。
人生就像是游戏闯关,你在升级,面对的Boss也在升级,甚至小妖怪也强壮了许多。
也有人说,人生是场马拉松,不需要很努力,但要一直努力。如果用跑一百米的心态,想完成人生逆袭,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刚刚读完《21天逆袭人生》一书,给的最大的启迪是:保持专注。把一段时间,聚焦在一件事情上,才是最有效的做事方式。
Down is better than perfect。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我自己的问题就是,想做一件事,也为此做了准备,但是总是担心结果不会好,总是觉得准备不够充分,事情总是迟迟不能完成。然后就开始怀疑自己想做的这件事,是不是适合自己,总是在犹犹豫豫中。
放弃吧,自己不甘心,毕竟准备了很久;做这件事吧,又信心不足。所以,我总是一开始特别努力,却从来没有得到过我想要的结果,因为,我没有进行目标管理,做事也总是停留在半途中。
迈克尔·乔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认为畏惧往往来自缺乏专注。如果我站在罚篮线上,脑中却想着有1000万观众在注视着我,我可能就会手足无措。所以我努力设想自己是在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设想自己以前每次罚篮都未曾失手,这次也同样会发挥出我训练有素的技术……于是放松,投篮,出手,之后一切皆成定局。”
比起“专注”,我之前觉得,坚持更重要一些。因为读了《卡片笔记法》,顿悟了一个道理,为什么许多作家都强调,初稿就是按自己的思路先写完,修改才是最重要的,好的文章一定是三分写,七分改。
因为,写的时候,你是创作者的思维,你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写自己喜欢的文字;而改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用户思维,你的角色是批判者,是评论者。两者的角度不同,专注点不同。
“自律”成了现代社会的热点,人们想追求它,却总是无法触及。我们知道“自律”是许多成功人士必备的技能。但是我们做不到,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够专注,我们想要的太多。
学会专注,集中一段时间去专攻一件事,明白“少即是多”。完成这件事后,自会带给你正反馈,也会带给你大大的信心。
精力有限的我们,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非常了不起了。我们不可能完成太多的事情,我们总要找到那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那才是我们灵魂深处的理想。当我们经历反复试错,最终选定它,而为之努力时,我想,我们会心安,会有感觉:“这里,是归宿”。
文末分享:
杨绛说过一句话:我之前以为不读书是不足以聊人生的,后来发现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似乎真的是这样,不同年纪,经历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书,是会有不同的感悟的。人生亦如书,读书多的人和读书少的人,处理生活琐事的方式方法,自然也会不同。
能够有一段时间来读读书,分享一下读书时的感悟,静静的,就我一个人,又似乎面前有千万个你,也静静的,可能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