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星期六,我在山东枣庄与北京对话。首先,我查询了北京当天的天气情况:多云,南风3-4级,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3℃,空气质量良。这和枣庄当天的天气情况也差不了多少。枣庄也是多云,空气质量也是良。西北风3-4级,最高气温18℃,最低气温9℃。天空的表情是多云,可是我的心情却是多云转晴。晴朗的心情由何而来呢?这要得益于运河雄风主编发送给我的两张照片。
打开微信,我一眼就看到了照片上的那两个大写的人物:一个是贺敬之部长,另一个是贺茂之将军。他们在照片上干什么呢?正与《运河》杂志合影。《运河》是台儿庄的文化高地,是英雄之城最具有地标性的名片。
我看见贺敬之部长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贺茂之将军则是像迎客松似的,笑着,站在一旁。他们的热情好客的品质,共同笑纳着《运河》,也感染着《运河》。这是一本从家乡远道而来的客人。我定睛一看,这位客人不就是2022年第二期的《运河》杂志吗?在这本杂志的目录上,赫然地印着我的名字。我的名字三生有幸,就署在《贺敬之的<雪花>》的后面,因为我是这篇文章的作者。从其中的一张照片上来看,贺敬之部长分明是把目光投向了我的名字和我的作品。抑或是他自己的名字和他自己的作品。不管怎么样,亲爱的读者呀,请原谅我的自作多情吧!我不知道贺敬之部长有没有看见我,但我确信他一定是看见了他,看见了他的《雪花》。在我的这篇文章的上面,是由吴志菲老师和余果均老师共同撰写的《贺敬之:为人民写诗为时代放歌》。这篇文章曾经在去年的《光明日报》刊载过。由于才疏学浅,我的文字不曾在《光明日报》笑傲过谁的江湖,但能够与《光明日报》的作者共聚一堂,也算是我的一种光明与荣耀吧。
贺敬之部长目光里的柔情,与贺茂之将军脸上的温情,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感受到了《运河》的巨大成长。因为运河还在向远处流淌,所以《运河》仍要在我们的心中向着更美的方向成长。千万别忘了,《运河》杂志的封面是由贺敬之部长题的字,而本刊的顾问正是贺茂之将军。可以说,《运河》杂志的身体里,早就融入了两位老人满腔热血。当然,《运河》杂志的血肉里,也早已倾注了我们这批年轻写手的家国情怀。这些伟大的抱负,《运河》可鉴,天地在读,日月共赏。
从目录上来看,除了“卷首语”“文学双星——贺敬之与柯岩”“走进崇高”“东方鹤韵”以外,《运河》杂志还有“小说天地”“散文随笔”“诗情画意”“曲艺选登”和“文学评论”等专栏。贺敬之部长对其丰富的内容、广阔的题材和正确的能量赞不绝口。当他得知《运河》杂志的作者早已遍布全国,刊物早已走向世界的时候,部长目光里的湿润更是欣慰不已。他深信,《运河》杂志一定会越办越好,一定会越办越强。是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只有强我文化,才能壮我刊威。
一位98岁的老人,还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地支持家乡的年轻化的刊物,愿它茁壮成长。这是《运河》之幸,也是运河之福。
《运河》的主编曹诏亮先生(笔名:运河雄风),立刻把这种春风化雨的祝福,火速地传递给了杂志社的同仁以及它的作者们。我们看后,都是倍受鼓舞。激动之余,我欣然起笔,又写了一篇心之力作《贺敬之的<星星别害怕>》。这颗星星谁?是你,是我,也是他(或她)。
让我们一起,把爱心放到温暖的笔墨里面去吧。看用真情实感去摇曳,又能摇曳出一束束怎样的思想的心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