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往前?
你期望自己的孩子怎样向前?
朋友们和我探讨育儿,提到过不同问题,聚焦的重点里有不专心、有沉迷游戏、有惰性……这些,都被大家视作“问题”。究其核心,离不开“自律”这两大关键词。
那么,该如何做到自律呢?
1 向善
孩子的内心其实都是向善的。他们也希望自己更好,只是自控力还未够,所以时有松懈,甚至放弃。
此时的他们,更需要家人的信任,需要引导和陪伴,需要看见和懂得。
并且,在成长和过程中还会有忽快忽慢的周折,要有思想准备,因为接收和改变都有个过程,仿若“曲线成长”,更需父母的耐心去看到表象中的实质和波动中的上升。
2 榜样
榜样永远重要。
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们永远完美、所有事项都严格按照大人的期待和要求做得完善无缺。况且,人的本能会“趋利避害”,和成年人小时候类似的小懒惰或小花招也是人性本然。
我们需要做的是克服本性中的薄弱点,变得强大有力。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自己做表率。因为精神的引领比任何推动都有力。如果希望孩子学习,不如自己先看书;希望孩子坚持,不如自己持续。无形的力量感染,自然被吸引召唤。
3 “享受”和“享乐”
传递价值观:“享受”比“享乐”更值得。
所谓“享受”,是坚韧付出后的成就感,坚持后终会有收获,这是成就感的“享受”。
所谓“享乐”,只是当下的满足,短暂的刺激,过后会空虚后悔,长久判断并不值得。
4 内驱力
孩子要从内在对自己有动力,激发高层次的内驱力。
内驱力哪里来?
可以通过寻找同龄的优秀榜样,身边人或认识欣赏的新生代明星都可以,寻找榜样的励志之处作为切入口。也可以分享好的书籍,转移兴趣点,让孩子们有更高的精神寄托。
精神如海读到这样一个理念,深以为然:
有时候孩子们倾诉的“不喜欢”,我们需要去认真倾听思考:什么是他们的“不喜欢”?
可能并非班级所学课程内容本身,而是:不喜欢那位老师?不喜欢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不喜欢总处在比较中?或者说不清原因?
人如果要持续积极有动机地去做一件事,需要的不只是兴趣,更根本的应是:胜任力、自我需求。
孩子们因“不喜欢”而想放弃,做父母的先不要着急,而应耐心反思:孩子的三大心理诉求有没有被满足?有没有背负太多压力,因承受太多抱怨而损失信任?
胜任力,让孩子感受到自身有能力胜任某件事:内在途径是将大目标拆成小目标,制定每天坚持就可够到的高度;外部途径,来自父母和老师的肯定、文章发表、参赛获奖等。
自我需求,让孩子感受到课程和知识是自己所需要的,是为自己而学,自我需求强烈,找到专注的感觉,发自内心有主动意识。
满足了这些心理诉求的反思才是有力量的。
5 父母的内心能量
最后一点,是父母的内心能量。身为父母,应将自己的位置放平。
因为当我们完全把自我放在大人的高度、用父母的姿态高高在上去教育孩子时,不知不觉就会将两者关系变成谴责和训斥,做不到尊重和平等。
反之,试着让自己脱离父母的角色,真正作为朋友,平心静气地对话和商议。比如:“你觉得耗时很多在电子游戏上好不好?”“你的内心是怎么想的?”“妈妈小时候也有过这种经历,后来觉得………”
当消除了“藩篱”,孩子就易于思考对错,易于接受建议。
父母让自己的内心有足够能量。这些能量并非让我们能避开问题,而是帮我们应对问题,化解事宜。用足够稳定的能量能巩固互动交往。
每天留出些时间给自己,可以是早晨,可以是夜晚。先处理好自己的内心,再迎接外界,就能姿态更平和,姿态更美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