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的导师知道,要留住这个学生,光靠强迫和施压是不行的,必须从思想上改变他,让他从心底里升起对天文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他给南仁东讲了天文学的发展近况,以及过去60年里,人类在天文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强调,在四大天文发现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国人。
中国人真的就这么差劲吗?南仁东不相信,也不愿意相信,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从此,他向着星辰大海出发了。
读完研究生,南仁东又继续攻读了天体物理学博士。1985年,他应约到各国的天文台访问学习,相比学生时代的大串联,这一次他走得更远。
访问结束后,南仁东回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工作。
1993年,国际天文学家提出多国联手研制大射电望远镜SKA的想法,已是北京天文学理事长的南仁东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争取把这个项目引入到中国来。
他逐字推敲写出了洋洋洒洒17300多字的国际合作计划建议书,得到了中科院的支持。
当时中国的望远镜与国际水平相比,技术与多落后,我们从下面一组数字就可以知道:
1957年,英国建成76m口径射电望远镜;
1961年,澳大利亚建成64m口径射电望远镜;
1963年,美国建成305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1972年,德国建成100m口径可转动抛物面射电望远镜……
中国,1993年建成仅仅25m对口径射电望远镜。
口径305m的阿雷西博球面望远镜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因为它,美国人分别于1974年和1993年,两次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
而中国当时最大的望远镜口径还不到它的十分之一,想依靠它做出多大的成就,是一件非常渺茫的事。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世界重大的望远镜计划,都没有中国参与的份。中国天文人只能在别人空闲的时候,进入别国的望远镜,用碎片时间做一些基础研究。
看到中国科学家的难处,南仁东站出来了,他顶着同行的嘲笑和经费的困难,倾其一生,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一步一个脚印,硬是把一个世界上最大口径500m的射电望远镜,建在了中国的土地上。
(摘自本人头条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