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书的契机
这几年,书籍对我的影响很大。但说起来很搞笑,我读书的契机居然是因为失恋。
毕业后,我虽然也读书,但读得肤浅又局限,数量也不多。我真正开始认真读书,是2016年。当时的男朋友嫌弃我,说我整天念叨断舍离,却物欲极大,啥都想买;说我浅薄,是个半吊子,肚子里墨水不多,没有见过大世面。让我还是多读点书吧!然后没过几天他就认真提出了分手。
当时真是伤心欲绝,又是唱悲伤情歌(现在那首歌的歌名、曲调、歌词我全忘了,只记得那首歌很符合当时的心情),又是写文章来祭奠我死去的爱情。当时的我还真是幼稚啊!是没体会到真正的伤心欲绝,居然还有心情唱悲伤情歌,一晚上都在唱~现在回想,那时候可真矫情,明显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嘛!
二、读书数量
从2016年至今,我断断续续读了几百本书,确切清晰的数字我给不出来,但是大概统计一下大概300-400本左右吧!书籍载体不限,电子书、纸质书都读。
我一开始是在微信读书APP上读,是一个远在美国的小姐姐推荐的。和这位美国小姐姐结识是在简书,她看到我写的文在评论区安慰我,然后加了微信,她告诉我她就是通过读书,然后进入美国一家公司。我翻看着她的朋友圈,挺羡慕,她告诉我只要自己变优秀,一定会有更好的人来爱你。因为听了这些话,那天的午觉睡得特变酣甜。
我认真读的第一本书是《鱼子酱的中国心》,是那位美国小姐姐推荐的,虽然内容并不是我最喜欢的,但是我却一字不落地读完了,原因是我想培养自己的耐心,而且书中有些词句和内容的确写得很好。第二本是《18岁后,你应该学点经济学》,就这样开始了我的读书之旅。
三、读书类型
有句话说,看一个人是什么样,从他的书柜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喜欢什么,关注什么,就会去看这一类的书籍。而从他看的书籍类型,大概就可以看出他的兴趣、性格等。
每个人看书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且读的最多类型的书一定是她自己领域内的书。例如,医生看的大部分是医学书,教师看的大部分是教材和参考书。
在读书类型这件事上我纠结、迷茫了很久,花费了很多金钱、时间和心思。因为我一直试图通过极简我喜欢的、经常看的书籍来进行自我定位,看能把自己分在哪个领域。这一直让我很头疼,因为我喜欢的书很杂且很难细分成某个固定领域。
这也是为什么我前两年断舍离了200多本书的原因,有300多元一本的芳疗实证全书,也有几十块的书,于我而言,书籍价格不重要,内容才是王道,能让我学到知识→实践→改变才是王道。
这四年我看过的书籍类型大致如下表:
我的读书类型分析统计表看读书类型分析统计表可以看出我看得最多的是个人成长类型,其次是生活方式,再然后是健康类;很契合我这几年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自己定位为个人成长教练的原因。
有一次我买了一本田志刚的《如何成为专家》,被老妹和小妹讨论说:“我姐看的书都是如何怎样怎样”。我才猛然意识到,好像真的哎,我当时还觉得无地自容,我太想成功,尤其想在短时间内成功,俗称“速成”,所以不停地在找各种成功方法论。
前两年我发现自己喜欢家庭生活,原因是我信奉家和万事兴,而我的生活方式也受到我读的书--断舍离、极简影响;然后健康类我偏向自然疗法,也就是缓慢但安全且科学的养生法。
从我阅读的书籍来看,可以分析出总体来说我是一个求上进、渴望成功的人。这是一个读书软件根据我所读的书分析的“我”:
有一次老妹男朋友帮我搬家,说:“我发现你老姐的好多东西都很励志,连存钱罐上都写着‘励志’两字”。我忙解释,那个存钱罐是别人不要给我的,但我为什么会选择留下来呢?其实我的内心是渴求励志的。我的咨询师也说我很折腾,很励志;我去开个家长会,小妹同学说:“一看你姐当年就是好学生”。
但同时我还喜欢看灵修方面的书,所以我还有点禅意,俗称“佛系”,这一点或许是骨子里的,或许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心变柔软了;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喜欢文学,但慢慢我发现我对虚构类的文学已经提不起半点兴趣,还有经典名著等,我现在也根本静不下心、没有时间去看这些,在一本书上看到:看书成本最高的是时间。
读书类型的背后,就是我这个人的呈现。
我之所以用这么大篇幅和做柱状图来写我的读书类型,并不是为了要炫耀我读了多少书,涉猎有多广泛,有多博学,而是为了警醒大家:要学会应用“少而精”的哲学来看书。
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度无涯,殆已。什么都想看的话,最终会淹死在知识的海洋里。
四、我为什么要读书?
很多人觉得读书是为了提升修养,但我发现我并不是,我是为了改变,为了生活得更好。我非常喜欢的一个青年作家--杨熹文在一篇文章里总结,她喜欢一切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书。
我恍然大悟,我一直在界定自己的读书领域,这不就是说我吗?怪不得我喜欢她,怪不得我喜欢她的文章内容、调性;还有一个和我很像的人是我的咨询师,我和她看的书也超级像,范围再放广一点,还有彭小六等大部分做自媒体的人。
以前我只知道我喜欢读书,但是我一直没明确我到底为什么读书?后来我终于明白:人的一生都在完善自己。为什么想改变?是因为想从现状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
通俗一点来说,我读书的目的就是指导我如何变得更好,我喜欢读方法论的书,原因是我想通过读书这种学习方式来缩短我的现状和我的理想生活之间的差距。
五、读书真能改变一个人吗?
我刚开始读了几本书之后,尝到了一点儿甜头,那就是我的思维、心胸更开阔了,我不那么偏执了,我感觉自己内心踏实了,如果再加上大声朗读,我的口才居然变好了,说话很有条理,词汇量很高级,一套一套的(尤其有一段时间大声、用心朗读,且边朗读边思考),最近还发现我的文笔自然而然提升了很多(自我感觉)。
那还有其他改变吗?比如最现实、最简单粗暴的,有没有让我一年赚个几百万?
没有。我还是依然很穷,最大的原因是:我没实践。而成败在于执行。
尤其信息爆炸的2017年,我买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收藏夹N多文章,我还给它们都贴了标签,但我的行动只有这些知识的20%,这好像是现代人的通病。我还记得我原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践行者,是搜集到一个知识点就会立马实践的人,我会用电饭煲做蛋糕,照着食谱做各种美食,养生汤、粥,美容法,整理等,总之是立马执行。
而这两年,用一句网络用语就是,去我的收藏夹吃灰吧!
其实有一段时间我很纳闷:都说读书能改变人生,但为什么我还是穷的一逼?读书到底有用没用啊?我说自己这几年读书断断续续,是因为当我认为读书不能让我改变时,我开始懈怠,我很功利,我很急于求成。
但李笑来的一句话解了我的惑:赚钱很简单,无非是1块钱的东西进进来,你10块钱卖出去。想靠读书致富是很难的。还有我很喜欢整理,但是变现也难,我求助我很认可的一个整理师,她这样回答:如果要赚钱,或许有更好的选择。先问问自己整理的初心是什么?又是醍醐灌顶,当头一棒。
提这些是想告诉大家,通过任何方式改变都是需要给自己时间的,急不来,慢才是快。
读书无用论已经被推翻无数次了,这里不再赘述。如果要通过读书改变我们,只有一个方法:实践。真正地把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断改进、完善自己。
在庆山的一千个问答中,有人问,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对这句话,你怎么看?庆山是这样回答的:
庆山微博改变一个人的不是知识的力量,而是运用知识的力量。
最后总结一下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几个步骤:
1、根据自己的需求选书:运用“少而精”哲学。豆瓣上有人说,用1年的时间,看100本同一个领域的书,相信你会有很大的改变。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速读、精读,读书方式不限。遇到自己觉得好的书,读上100遍也不为过。写不写读书笔记这些形式上的事,因人而异,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学会了什么?
3、认真实践,获取反馈,不断改进、完善:不实践的话,那你投入在都这些书上的时间、金钱、精力就是沉没成本。那你就没有进步,也就不存在改变。
2020年,我从400本书断舍离到只有6本,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尽力把学过的知识点应用起来。书买回来不读,只是纸;知识学会了不用,仍然是别人的;还占据着我们的内心空间,造成焦虑。
如果你看了很多书依然没改变,不是书没用,是你不会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