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进燕园,银杏飘飘洒心间。
上午是何郁老师的讲座是《读书——进学——成人 谈谈教师为什么要读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他本人就是一本厚重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何老师从教材的名著阅读中选择两个例子,让老师们谈自己的思考。即为什么《朝花夕拾》的导读指导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而《西游记》的导读指导是“精读与跳读”?我的理解是编者根据不同的经典作品特质给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前者与孩子在心理上有很大隔膜,毕竟鲁迅的作品不好懂,以为与他处的年代和经历有太大关联,所以孩子阅读起来有很大障碍,所以可以依据学情选择性地去教,而不是全盘传授。后者呢,是个大部头的作品,我们更要选择性阅读,更应该分清主次和详略,精彩的重点赏析,次要的可以一笔带过。像写唐僧经历的可以跳过,像三打白骨精,大闹天空就应该细细品读,从而读出悟空性格变化。何老师抛出这个问题是为了引导老师自己先读懂经典,再读懂编者意图,更要读懂学情。毕竟教师的高度和厚度决定了学生的视野和深度。
何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谈到读书的问题: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建议教师读点闲书。
首先讲读书的意义和价值,分三个方面来解读:1.在读,就意味着在思。2.在读,就意味着独立。3.在读,就意味着发现。
然后讲到教师应该怎样读书,他的建议有五点:多读读诗;多读经典;务必读一点专业书;最好是读写结合;最好盯住一个方向。最后又补充了读闲书的价值和意义,这都是现身说法,既是经验之谈,更是无限鞭策。
其间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又有具体生动的实例例举。何老师一再强调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成人,这点与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方向是一致的。为师者,理应是标杆,是灯塔。有人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你给不了别人。
他的作品都是从读书中来,无论是诗歌还是论文,都是读书有效最有力的见证。读一读他的作品,会被其厚重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传记类,诗歌类,历史类,哲学类……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好老师本身就是一本书,他谦逊又诚恳,亲切又随和。在小诗中,他深切表达着包一位好丈夫的款款深情;在言谈中,他坦诚地倾诉着一位好父亲的绵绵爱意。
他是一位值得敬仰的师者,他也是阅读的引擎。读出思考,读出深刻,读出不同,读出自我。他的讲座让我又认清了一个事实,读书的厚度决定了课堂的厚度和教师的灵性!他讲述的每一个创新的事例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一切都根植于他的文化底蕴,而这也是我们短期难于抵达的。那就从他这本书上汲取养分,慢慢,让自己也书香满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