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周勇//3. 11日惊蛰七日//七律· 历史回眸之范蠡舍与取的智

周勇//3. 11日惊蛰七日//七律· 历史回眸之范蠡舍与取的智

作者: 高山流水无情剑 | 来源:发表于2024-03-10 07:08 被阅读0次

          题记:临水思源,岁月流淌, 才子范蠡,智慧海洋。 辞官归隐,思谋财经, 富可敌国,后世名物。父子携手,扁舟泛浪, 功成身退,避其锋芒。 取舍有度,亲情为上, 千古一人,范蠡为王。

    七律·范蠡舍与取的智慧

    泛舟湖上逐云飞, 古越今吴共耀晖。

    智勇双全称国士, 工商兼备洞机微。

    四时更替情何弃, 万水长流志不违。

    后世传扬人杰颂, 陶朱公境永光辉。

    习作解读分享:

          这首七律以范蠡舍与取的智慧为主题,通过泛舟湖上的景象引出对范蠡一生的赞赏。

          泛舟湖上逐云飞, 这句描绘了诗人在湖上泛舟,追逐云彩飞翔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自由的意境。同时,也隐喻了范蠡的人生哲学,如同云彩般自由,不受世俗束缚。

          古越今吴共耀晖, 古越和今吴指的是古代的越国和后来的吴国,这里表示范蠡的成就和智慧跨越了时空,照耀着不同时代的辉煌。

          智勇双全称国士, 这句赞扬范蠡既具备智慧又拥有勇气,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杰出人才。

          工商兼备洞机微, 范蠡不仅在政治上有成就,还在工商经济领域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能够洞察事物的微妙之处。

          四时更替情何弃, 四季的更迭是自然规律,这句意味着范蠡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被无常的情感所左右。

          万水长流志不违, 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范蠡坚定的意志始终不改变,像长河般永恒流淌。

          后世传扬人杰颂, 后世的人们传颂范蠡的名字,赞美他为杰出的人物。

          陶朱公境永光辉, 陶朱公是范蠡的别称,这句表示范蠡的智慧和境界如同永恒的光辉,永远照耀着后人。

          整首诗以范蠡的人生和智慧为主题,通过对他在不同领域的成就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深远的智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范蠡的崇敬和对他人生哲学的认同。

        范蠡的智慧:取舍有度,亲情为上

          范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对人生、财富、权力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的“取舍有度,亲情为上”体现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决策时的哲学思想。

          “取舍有度”意味着在人生中做出选择时要有分寸,要懂得权衡利弊,知道何时该进取,何时该放手。这种智慧在于把握一个平衡点,不偏不倚,既能抓住机遇,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亲情为上”则强调了家庭和亲情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亲情是人际关系中最基础、最深厚的一种。范蠡强调亲情的重要性,意味着在所有的选择和牺牲中,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应该是首要考虑的。

          范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商业上也有卓越的成就。他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视为智慧和成功的典范。

          当年勾践称霸之后,主要功臣中,唯一全身而退的,是范蠡。这个范蠡,是人中之龙,出入庙堂,可以帮助勾践复国称霸;浮海江湖,照样能够务农经商致富。唐诗人汪遵对他赞叹不已:“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范蠡之所以能赢得后人颂扬,是因为他对权力、富贵的态度,确实到了视若浮云的境界,不仅有能力取,更敢于舍。

      范蠡的第一次舍,是舍权力。勾践称霸了,作为主要谋臣的他,却打报告要求退居二线享清福。勾践当然不同意,还以“加诛”相威胁,范蠡的回答是:“君行令,臣行意。”你说你的,我做我的,马上来了个不辞而别,抛弃功名,带着轻宝珠玉,与其家人、私徒出海北上,改名鸱夷子皮,到齐国海边办私营农场去了。他们远离权力,开荒种地,勤劳致富,终于“致产数十万”。而他的同僚文种,却因留恋权力,在勾践手下反而功成身死。

      范蠡的第二次舍,舍权力和财富。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因为范蠡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富翁了,齐人闻其贤,纷纷来学习考察,国王知道了,更要聘请他为相国,以带领全国人民共同致富。明白官位之累的范蠡不想干,就将财产送给知友乡党,带着贵重物品,又一次悄悄地搬走了。

      范蠡远离了原住地,到了陶(即现在的山东定陶),认为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于是定居下来,再一次改名,叫陶朱公,与儿子们一起从事农牧业和商业贸易。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又“致资累巨万”,成了富翁,天下闻名。

      范蠡住在定陶的时候,生了小儿子。小儿子成年后,范蠡的另一个儿子在楚国因为杀人而被囚。范蠡说:“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千金之子,当不死于市。”他派小儿子去楚国探望和解救,让他带了千两黄金,准备出行。范蠡的大儿子知道了,认为作为长子是家督,如此大事却让小弟去,没面子,要自杀。范妻劝范蠡道:“中子未救出而长子先亡总不好,还是让长子去吧。”范蠡长叹一声,不得已只好同意。他写了一封信,交给长子,让他交给楚国的老朋友庄生,吩咐长子:“到了楚国,马上将信和千金送给庄生,别的什么也别做。”长子出发时,又私自带了数百金。

      到了楚国,长子去见庄生,发现庄生家非常穷。他交了信和千金后,庄生说:“你快点走吧,别在这里停留。你弟弟出来了,也别问为什么。”长子救弟心切,又将自己带来的数百金送给楚国权贵,让他们活动营救。

      事实上,庄生尽管穷,但年高德昭,在楚国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楚王都尊他为师,他收下千金,是表示接受托付。所以,庄生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事成后归还他,别动它。”

      过了几天,庄生进宫,同楚王说:“最近某星宿有异动,将不利于楚国。”楚王问:“怎么办?”庄生说:“做积德事可以禳解不祥。”楚王说:“我明白了。”于是决定大赦天下,免除楚国死罪者。

      范蠡长子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知道弟弟不会死了。但是,心痛送给庄生的千金。于是,他专门去庄生家告辞。庄生惊道:“你还没有走吗?”长子说:“听说楚王要大赦了,我弟弟将会出来了,所以来告辞。”庄生马上明白他的意思,说,你进屋去把千金拿回去吧。拿回了千金,长子非常兴奋:弟弟有救,钱又没花。

      庄生非常恼火,觉得被耍弄了,于是他又进宫对楚王说:“您上次说做积德事,很好。但是,老臣在外面听到谣传,说是富翁朱公之子死罪囚楚,您特赦是为了他而不是为了楚国。”楚王大怒,命令:先杀了陶朱公的儿子,第二天再大赦。

      长子带着弟弟的遗体回了家。家人和邻居都痛哭,范蠡却说:“这个结果我早就知道了。不是长子不爱弟弟,是因为他和我一起艰苦创业,知道赚钱不易,所以特别珍惜钱。至于小儿子,一生下来,就是有钱人,他对钱无所谓。我之所以派小儿子去办事,就是因为他能够慷慨花钱而不心疼。这一点,他的大哥肯定做不到。事理如此,没有什么好悲伤的。我早就在日夜计算他们归来是要办丧事的。”

          范蠡是个洞悉人性的哲人,识始而能知终。对自己中子的弃市殒命,虽知结果而无法挽回,也是不得已:因为在事理面前,有着长子与妻子的阻拦,他如何逾越?如果他按事理办,则牺牲长子。按亲情办,则牺牲中子。好在他早就说过,“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人都有他的弱点,范蠡也不例外。权力财富他可以舍弃,但是,亲情他不会舍弃。因为亲情,他在取舍上就没能做到完美。聪明智慧如范蠡,在自己的亲情面前,也是徒唤奈何。

          不过,亲情为上,也正是范蠡人性闪耀人之所在。

                  2024.03.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周勇//3. 11日惊蛰七日//七律· 历史回眸之范蠡舍与取的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au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