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我们的工作观
——从业者的精进与管理者的引导
一、偏好的发现
通过普遍观察与自我反思,我们能够总结出上班族在工作中的一些偏好。上班族喜欢三类工作:简单的工作、熟悉的工作、赚钱的工作;上班族讨厌三类工作:麻烦的工作、陌生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的工作。
简单的工作好混,熟悉的工作好做,赚钱的外快好拿,如果你作为上班族正从事着这样的工作那简直是太幸福了。但事实是这三个优秀的属性很难凑到一起,更要命的是,即便三项属性俱全,只要失去了平衡性,就会造成幸福感缺失。
比如,曾被称为“血泪工厂”的富士康,他的工人是流水线工人,操作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只要参加工作2-3个月就可以称为熟练,工人的工作既简单又熟练,工资计价也有钱赚。但是因为工作简单造成所以进入门槛低,成为熟练工的门槛也随之降低,与高强度的劳动相比来看薪酬就不高了,紧接着幸福感就会降低。再加上集中化管理,强制度约束了年轻工人的自由,最后个别工人承受不了压力,甚至以跳楼来做最后了结。可见,上班族喜欢的东西,未必符合上班族自身的利益。
二、从业者的精进
那么我们再把上班族讨厌的事情拿出来看一看吧:麻烦的事情、陌生的事情、没有成就感的事情。
(一)麻烦的事情有哪些?
假如你在银行柜面工作,那么给储户换零钱可能比较麻烦,尤其是又破又脏数量又大的,那简直就是灾难。又或者你在面馆工作,老板让你除了负责点单之外还要在高峰时段帮没有座位的客人协调座位。你可能会想,凭什么?我的工作哪里是必须要提供这些额外服务的,况且我做了,我有什么好处,是拿到钱了,还是得到夸奖了?夸奖?算了,我不需要,人嘛,开心就好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提供一些额外服务,当然麻烦,但是真正的好处,不是额外的工资,甚至也不是老板的青睐,而是个人素质的提升。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工作就是一种人生修行”。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探求大道这是考验人选择的。
也许有人会问:个人素质有多重要,能当饭吃吗?有时候还真的能。在三四线城市,人们工作生活在固定的、熟悉的圈子里进行,个人素质的重要性不是那么明显,而走到一二线城市,结果就大不同了,人们需要与不同的陌生圈子打交道,这时候一个人的素质形象就相当重要,好的素质形象不一定能帮助你搞定一件事情,但差的素质形象一定能让你搞砸每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会看到大量农民去大城市打工之后,他的个人素质有所提升,因为环境改变了人,想要融入大城市,就必须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法则,素质提升成为必然选择。
(二)陌生的事情有哪些?
假如你是一名公司的销售人员,那么陌生拜访是你不能回避的事了。有人会想,天哪,我跟熟人聊天都会害羞,还要我与陌生人搭讪?又或者,你经常来往两地,你喜欢走一条熟悉的路,但是有一天这条路封闭施工,你需要重新探索一条,你也会很不情愿。你会想:凭什么?我开车走老路,可以听歌,甚至可以走神,如果不是要关注特殊路况的话,我甚至可以闭着眼睛开车到达目的地,封闭修路!是谁出的馊主意?我们都喜欢干熟悉的事情,这种事情没有压力,但是我们也陷入了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字,叫做:“路径依赖”。
中秋节期间,我带着老婆孩子去岳父家,偏巧我常走的路遇到了节日堵车,为了节省时间,我不得不另寻路径。这个过程挺费神,我不敢听歌,因为怕分散精力;我连眼都不敢眨,因为要时刻注意路标,当我到达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整个过程是如此痛苦,但是我得到了一条新的路径,我只要再在这条路上走两遍以上,这也就成为我熟悉的路径了,我又可以在开车的时候听歌,聊天,除了不能闭着眼睛开车,我又可以合法的享受驾乘的乐趣了,更重要的是我多了别人或许没有的一条选择。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陌生拜访,人从来只是“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者”。陌生的客户只要开拓出来,反复三次以上那就自然熟悉了。陌生的工作也是一样,熟能生巧,我们在这里又可以看到转换,上班族讨厌的事情是可以变成上班族喜欢的事情的。与富士康的案例不同,富士康案例是把简单的、熟悉的、赚钱的工作转换成了血泪史;而开拓新路径摆脱路径依赖是一个正向转变。
把麻烦的事情看做成增值服务,提升个人素质,将其转换为赚钱的事情;把陌生的事情当做挑战,提升个人能力,将其转换成熟悉的事情,上班族就能获得个人与业务的精进。
那么上班族还讨厌“没有成就感的工作”如何解决呢?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个可不能光靠上班族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
三、管理者的引导
(一)何谓成就感?
找到工作的意义与乐趣,一直向前,看到进度不断推进就能获得成就感,至于有没有结果甚至都不影响我们成就感的获得。就好比玩电子游戏,大部分人都是失败,通关的人寥寥无几,但是不影响人们乐此不疲的去消耗时间。
2005年我在苏州读大学,在大四下半学期时应聘进入了一家私企做秘书,毕业后,该企业直接邀请我加入办公室。秘书的工作很繁杂,但私企偏重于业务发展,行政事务是很少的,办公室并不是忙个不停,甚至有时候一整天中有不少空闲时间。
有一天,财务部的小出纳,同时也是董事长的女儿,跑到我面前,交待我在各个部门复印的时候记录一下复印张数。我想复印机就在我面前,这也就是个随手记录的事情,可能财务部要统计成本(现在想想真是自我安慰,哪有按张统计成本的),也可能董事长要关注各个部门的业务量工作,因此干得分外认真,甚至会和业务部门的人计较到底复印了几张。
又有一天,办公室的司机们问我,为什么要统计这个数字,我如实回答。司机张师傅是我招聘进单位的,出于自己人的缘故,他很直接的对我说:“别理她,我上次问过小毛(小出纳)为什么要统计这个,她回答说,找点事情给他做做。”。这个“他”当然是指我喽。听了这个话以后,我再也不想去干这个无聊的事情了。要数字?太简单了,前期工作已经做好了,每个月的用量都差不多,想要?我给你编好了。上班族最讨厌干没有成就感的事情。
(二)成就感能带来什么?
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在被问及为何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回答说:“因为山就在那里”,话语中充满了成就感,脱口后此话即成为名言。赋予员工成就感,能够最大程度调动起员工,自发自觉去完成任务,形成一种气场:“为什么要做事?因为事就在那里。”。
在工作上赋予成就感,就会促成“我要做”的氛围,这当中员工的主动性之强,胜过领导的千言万语;领导的话语再有力,再有理,也不过是“要我做”而已。“要我做”是个是什么状态?虚报、瞒报、谎报也该是常态吧。
(三)哪里来的成就感?
首先是承认价值认同的重要性。“为什么要爬山?因为山就在那里。”,我们可以比照乔治·马洛里的精神境界激励自己,但是如果就事论事,你对一位好静的朋友说:爬山?他会摇摇头:不去。
其次是善于引导突破第一次。第一次对任何事情都极为重要。党中央掀起反腐倡廉风暴的时候,大量的宣传教育片都紧扣一个关键词,“守住第一次”。对于恶事,我们要“守住第一次”,对于善行,我们要“迈好第一步”。我本是一个好静的人,自从手机上能够自动计步以后,全天步数也就在3000-5000步徘徊。一次偶然的机会,手机跳出一个活动,一个月中只要有21天达到每天一万步,就可以参与抽奖,奖品很多,最高奖是什么我记不得了,但是当中有一个我喜欢的智能手表。我就开始了慢跑。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奖励的秘诀并不在于最高奖多高,而是面对不同偏好的人群你能抛出更多的可能吸引到他的奖品。
再次是找一种方法让行为形成习惯。蒙牛的董事长牛根生有一句口头禅:“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但是如何“勉强”,也有学问。请继续回到我坚持慢跑的例子上来吧,对一个长期好静的人来说,刚开始慢跑也不适应,后来,我发现边散步,边听财经广播让我感觉走下来很轻松,每集广播有55分钟,现在我有时甚至会听两集广播,那就是110分钟。在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慢跑。但是等一等,我真的是爱上慢跑吗?我仍然好静不好动。我只不过将一项讨厌的事情和一件喜欢的事情放到一起去做,并且约定了一个关系,那就是只有慢跑的时候可以听我最喜欢的财经广播音频,其他时间段一律用来做别的工作。每到晚上,我走出家门,是去慢跑了,还是去听财经广播了?答案是什么,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不过,我知道,自己目前在华为手机上的月均步数排在了98.46%的人之前,华为运动应用给我的评价是:“哇塞,你好厉害,别人只能仰望!”,我想,在慢跑这件事上我很有成就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