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233天
原文阅读: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译文讲解: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启发思考:
此章记录闵子骞之纯孝。孔子弟子中,以孝著称的不少,而孔子明确称“孝”的却只有闵子骞一人。
《艺文类聚》二十引《说苑》曰:“闵子骞兄弟二人,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子骞为其父御车,失辔,父持其手,衣甚单。父则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衣甚厚,温。即谓其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故曰:‘孝哉闵子骞!一言其母还,再言三子温。’”由此可见,他是何等孝顺了。
闵子骞“芦衣顺母”的故事感动了中国二千多年。在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至今,许多戏剧中还在传唱整本的《闵子骞》折子戏。
孔子非常赞赏尊重闵子骞,还有一个细节可以佐证。《论语》有一个惯例,孔子和弟子对话,一般只直接称他们的名,不称字。如孔子说,“回(颜回)也三月不违仁”,“赐(子贡)不受命”,“野哉由(子路)”。只有闵子骞是例外,在《论语》中,孔子不呼“闵损”,而称“闵子骞”。
后世讲到闵子骞的时候,一定会想到他的孝。五伦之中,只有父子关系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儒家就把父子关系作为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的基本。“父慈子孝”代表着理想的父子关系,其中又以孝为重心。
不过,“孝”在商周之前,原指的是敬天活动,是人们表达对大自然养育运化生命的恩德的感谢。到西周时期,“孝”被与祭祀先祖的活动相联系。春秋以后,国家政治组织虽总体上从宗法血缘网络中摆脱了出来,但无数大大小小的家族组织以微缩的方式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原则,但孝的原则依然在继续发挥作用。
孝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落实,首先体现在对父母的关系中,后来慢慢演变为针对父子关系的规范。血缘伦理与政治统治虽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传统社会文化中,孝悌是仁,是义,是上下尊卑秩序的合法性来源,无论持家还是治国,都不能有所例外。
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对传统宗法伦理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包括鲁迅、胡适、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都对孝悌为核心的宗法伦理痛加诋斥。
但是,站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看,父慈子孝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双向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在现代社会中仍有它的生命力。如果剔除其被僵化滥用的部分,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对维护当今社会和谐与稳定未尝不具有现代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