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到村里走访,路过一个叫五义的地方,路边有个老信用社,破落的小楼,杂草丛生,周边昔日热闹的集市,如今也冷冷清清。晚上回到家,和老丈人一人一罐啤酒,整俩小菜,听这位老农信人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老王当年还是小王,1984年春节刚过,刚进信用社不久的他,接到上级通知,和同事们一起筹建五义信用社,这在当时可不算小事。在五义公社所在地,人来人往的闹市口,办一家信用社,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说干就干,当年10月开始打桩,用碎砖填水沟,差不多半年的时间,一座三层小楼就拔地而起,东边是营业厅、库房、办公室等办公用房,西边是宿舍、食堂等生活区,气派的外观,吸引的不止是附近十二大队的老百姓,甚至更远的人都慕名过来办业务。小楼紧挨着路边,门前经常有海鲜小贩摆摊,早晚各一次,对面的五义中学上学放学,做生意的,赶集的,好不热闹。于是,人们经过五义街上的时候,除了到那家馒头老店买馒头,接送小孩上学,现在又多了新选择,那就是到新开的五义信用社办业务。
80年代的信用社,业务内容比较简单,存款、贷款。存款的金额从几块到几百块不等,再多的也有,特别少,客户拿钱来,会计收钱,复核,开存单,算盘打的噼里啪啦响,一阵忙活之后,存单一式四联,其中存档两联,事后复核一联,给客户一联。贷款稍复杂点,分为信用贷款、工商业贷款和农林牧副渔贷款等几类,利率各有不同,讲究“三查”,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金额从几百到几千不等,上万的极少。信贷员上门服务,都是骑自行车,遇到下雨天或者乡间泥泞小路,干脆就脱了鞋光脚踩过去。每天日终结算,要打余额表,横排竖排数据要在右下角核对一致,左手翻着厚厚的凭证,右手飞快的打着算盘,有时候要加班到很晚,特别是季末年终等结算时点,还要汇总成报表,哪怕再晚,也要送到中心社去汇总,通宵做报表很正常。半夜骑自行车从五义到丰利送报表,是经常有的事,有次车链子坏了,半夜没处修,只能推着车到中心社。丰利农行代理中心社职责,下辖丰西、五义、环渔、光荣、凌河等几个信用社,报表汇总后再集中送到掘港。那个年代的细心和责任心,是用双手敲打、双腿走出来的。
五义信用社第一届主任徐祚业,内勤主任刘元池,正式职工10人,内外勤各5人。为了配合村民的作息时间,当时的工作口号是“早开门、迟打烊、中午不休息”。在营业厅的楼上就是库房,每天下午六点2名值班人员,要手持狼牙棒进入值班,夜里睡在里面,确保现金、凭证的安全。工作紧张而活泼,紧张的是业务严谨,认真负责,活泼的是边上的宿舍楼里的生活。拖家带口,每名职工都有宿舍,吃住在单位,各家小灶伙食不同,邻里间串门蹭饭是常事,是邻居也是同事,互相的关系团结而亲密。通常是回宿舍吃个饭,然后马不停蹄的回到班上工作。那个年代的人,没有手机,没有今天太多的娱乐项目,当然也没有电脑里的各类系统和打印机等设备,但热情的工作劲头,丝毫不输现在。夏天热了,就搬上小桌小凳,到院子里吃饭乘凉。那时的小王,每月工资42元,后来,经人介绍,小王结婚了,老婆在丰利棉纺厂上班,他还是和同事们一样,一心扑在工作上,以社为家。随着撤乡并镇,1994年,筹建丰利信用社,五义信用社结束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不久,行社分家,信用社脱离农行管理,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前行,老王离开五义工作已经26年了,今天的我,走在曾经前辈们走过的土地上,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继续的走访、调查和服务,老百姓换了一代又一代,农信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金融服务老百姓的使命始终还在,浓情农信农商行,有心有意有担当。
站在这座昔日的小楼前,时光荏苒,仿佛又回到了80年代,我看到当年的农信人,打着算盘,骑着自行车,招呼着客户,忙碌的场景。致敬一代代农信人的勤奋与付出,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