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过年的乐趣(3)

过年的乐趣(3)

作者: 唐古拉的呼唤 | 来源:发表于2023-01-29 22:52 被阅读0次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可以说是送年。在初五前总有各种禁忌,比如大年初一是不能动扫帚的,哪怕满地的鞭炮纸屑也不用管,不然就会扫走运气和财气。当然也不绝对,如果意外脏得下不去脚,肯定还是要打扫的,这时就要从外向内扫,也是财不外扫的意思。比如如果碎了碗盘,我指定要被迫说好几遍“碎碎平安”才能过关。

    而过罢初五,各种禁忌都可以打破了。主妇们也终于能够摆脱锅碗瓢盆,开始了计划好的各村游。各村的戏台高高搭起,正等着乡亲们的到来,基本上也是看经济经济状况,高龙村是有固定的戏台,其它村要是唱戏,就是现找空旷的地方搭建。高龙、郭屯应该是最常去的地方,主要还是近。一般各村都会错开时间,你初六开唱,我就初九,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感觉,每一天都有热闹。同一个剧团的戏单在各村也会错开,不会上演同样的曲目。不同剧团的偶有重复,也很少见。

    自然是豫剧主打,偶尔也有曲剧团的演出。小时经常听说河南梆子,据说是因为伴奏常用枣木梆子的缘故成名的,一直没闹明白这是什么剧种。稍大才明白它就是豫剧的前身,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成就了中国的第一大地方剧种。常湘玉、马金凤都是其中领军人物,印象中马金凤是去过一次的。

    现在想来其他的名角也是有的,请的剧团有时是当地的有时是外县的,范围也挺广。当时唱小苍娃的每次都赢得满堂彩,但我已不记得名姓。

    一般下午一场,晚上一场,要是两场都看的话,中间赶回家吃饭就很紧张,也使得这休闲的假期有了点紧迫的味道。吃过午饭就搬上小板凳去占位置,一般村子里的村民都会自觉地多占几个位置,以备邻近的亲戚来看戏。随便什么往地上一放,板凳最常见,但也许是一块砖头也许是一个布袋,就表示这地方已经有人了。后来图书馆里自习室里占位,我总想起戏台前一片凌乱而温馨的风景。

    主场外围有一些小商小贩,冰糖葫芦是经久不衰的经典,欢喜团、糖果、还有黄色的直筒焦米棒、豌豆糕、小摔炮等,同现在相比,当时的物质实在是很匮乏,而且多数也是只看不买的。美味的豌豆糕当时爷爷也会做,可惜这项技艺没传下来。如今想要吃,还不容易碰得到。

    铿铿铿,锣鼓开道,周围的喧闹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首开的肯定是热闹华丽的,如彩色绚目的穆桂英。有些经典剧目是百看不厌的,《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打銮驾》、《铡美案》、《朝阳沟》、《狸猫换太子》、《卷席筒》等。也有现代剧,只记得《朝阳沟》了,假期晃晃悠悠挑水去菜园浇菜,就被邻居们嘲笑是下乡的银环,印象深刻。相信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孟丽也会有同感。

    即便看不太懂,我们也和大人一样为帅气的花木兰鼓掌,唾弃着陈世美,可怜又好笑的小苍娃,让我们也跟着又哭又笑。那里雪还很多也很大,经常是台上各角唱舞的热闹,台下大雪纷飞坐满了村民一个劲地叫好。

    这是难得的文化娱乐活动,同当时的露天电影一样,观众都很多,无他,如今普及的那些精神文化活动,那时是统统没有的,似乎除了劳作就是劳作。还是科技的进步使得耕种都用上了机器,解放了这些劳动力。

    终场人散,还要赶夜场,急急忙忙往家赶。小女孩就活灵活现地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啊,请往那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千针万线可都是她们裢啊~~~~~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这应该算是一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吧,一时间多了许多花木兰唱腔。

    也有大叔大伯比划着走去,“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一路上我受尽饥饿熬煎。二解差好比那牛头马面。他和我一说话就把那脸反。……”有人打着拍子,有人伴着和声,一路上煞是热闹。

    现成的馒头,烩一锅菜,有的是直接用馒头夹点咸菜,就出发了。而夜场不比白天人少,有白天还要待客的人家此时也围坐在一起,四周燃起了火堆,时不时地爆出香味,大人小孩就不时叫着,“给我一个红薯”,或者“烤把花生来”,没有好好用晚饭的人不用担心饿肚子,村民们是不吝啬这点粮食的。

    这样的场景在各村延续,断断续续要到十五。其实如果想看,近处的村落没有跑远点,还是能天天观看的。象是一场绚丽的梦,在新年的开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过年的乐趣(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ep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