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萧萧语歇
图片来源于:萧萧语歇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考研择校的时间,想想去年这个时候,因为疫情我还被困在家中,抱着考研的决心,拿着几本书啃来啃去却也弄不明白。
今年的这个时候,因为成功上岸,便频繁地有学妹来找我问考研的相关事宜,当然,我也十分乐意回答。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很多人问的不是该怎么复习,而是以下这些:
A:学姐你觉得我适合考新传专业吗?
B:新传专业怎么样呀?
C:听说新传竞争好激烈,我好怕自己上不了怎么办?
D:你觉得我适合考浙传吗?
不知道在看本文的你,是否躺枪?如有冒犯,还请原谅~
在此,并非是想吐槽什么,而是我发现很多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时,没有自己的定力和定位,面对“你喜欢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还有很多人根本回答不上来。这让我感到吃惊。
我能理解上大学选了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可能是因为父母的意愿,可能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又或者是因为这个专业前景好,诸如此类的原因。
但是,大学三四年的生活中,我们已然成为一个大人了,不能再以“未满十八岁”为由来随意做选择了。我讶异的是,这么多年的大学生活为何还是没有让自己找到心仪的专业或者感兴趣的事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我先说说自己吧。
我在初中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喜欢播音主持,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导致艺考之路中断。大学时,选择专业还是尽量往那方面靠,于是选择了广电专业。大一的时候依然坚定主持的梦,完全不需要考虑就参加了学校的主持人协会和广播电台。但是,越长大就越发现成为主持人的路有多艰难,于是退而求其次,先从记者当起吧,或许可以转型,或许不能……这都是后话了。
我想,正是因为我心中有自己一直坚定着喜欢的事情,所以在选择升学道路上并没有太多纠结,在实习工作的选择上也义无反顾。
喜欢是一种瞬间的激情,但热爱是一种长久而坚定的喜欢。
图片来源于:萧萧语歇我不知道每个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的,在我看来,大学是一个自由探索的地方,尽管我们常常抱怨专业课的涉足都是蜻蜓点水式教学,但正是这样一些广泛的涉猎才能让我们去发现真正的兴趣所在吧,至少高中是没有时间的。
选择一个专业可以有很多原因,但是“好不好就业”这个理由我不敢苟同。其一是因为专业的就业前景是个预测的结果,并不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其二是因为我坚信,往往带着越功利的目的,我们能收获的东西就越少。
之前在一篇文章看到这样一段论述:
「教育(Education),区别于训练(Training),培养的是人格而不是工具,通过教育,我们培养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我们懂得区分事实与观点,我们学会批判与分析,我们拥有审美与自律。除此之外,好的教育应当赋予人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校园之外可以自己获得以上各方面的成长。」
在学习本科专业时,常常感叹自己白学。但是,仔细对比这段话,却并非如此。
本科专业的确影响了我人格的养成。学习媒体,让我感受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学习新闻客观性,让我懂得事实与观点所承载的不同意义;学习传播学的批判学派,让我学会批判与分析现实中的戏谑现象;学习摄影和美学,让我拥有审美;各种活动的兼顾让我活得自律。这样说来,本科专业改变了我很多很多。
这些天在看电视剧《觉醒年代》,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的演讲中说道:“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者也;其二,砥砺德行,品行必须要严谨对待和修养;其三,尊敬师友,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相互勉励。”这种教育理念,放到现在也适用。
《觉醒年代》剧照 《觉醒年代》剧照的确,不论我们学什么专业,之后都要面临就业,但是如果最初就抱着找工作、当官发财的目的去学习,必定静不下心学习,而真正的收获便会与自己失之交臂。
此外,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片段,蔡元培与陈独秀在校园边走边商量事情,途中迎面碰上六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鞠躬问候:“老师好”,而蔡元培校长也浅浅地鞠躬道:“同学好”,无一例外。
有点扯远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想,没有人能说你究竟适合哪条道路,也没有人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你,所以,在人生道路的分叉口上,尽量去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去追寻吧!
你的心之所向,可能才是最好的就业方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