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笔者将与网友赏读“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项羽的古体诗《垓下歌》。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的记载,此诗是在项羽被困时,在睡觉中误认为汉军已把楚国占领,便慌张地起床饮酒消愁。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虞姬和心爱的乌骓宝马,他便即兴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壮的《垓下歌》。唱罢此歌,项羽率部突围,虽杀伤敌军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自刎于乌江。
配图来自百度图片 鸣谢原创发布者垓下歌
先秦: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与刘邦的《大风歌》一样,项羽的《垓下歌》也同样比较浅显,无须白话文翻译很多人都能读懂。但因有惊世骇俗的历史题材戏剧《霸王别姬》的轰动效应,《垓下歌》的名气便盖过《大风歌》。
笔者将《垓下歌》译成白话文于下,与网友分享,怀古伤今。
我项羽的力气可以拔起大山,豪气超过所有人。可叹我时乖命蹇,就连座下的乌骓宝马也失去了平时风驰电掣般的奔跑能力。既然乌骓马都不能奔驰前进了,我岂能奈何它吗?我唯有呼喊:“亲爱的虞姬啊!亲爱的虞姬啊!我项羽现已命在旦夕,没有能力保护你,你可怎么办呀?
【浅析】
应当说异常悲壮的《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破釜沉舟”决死一战前夕的绝命歌。此歌既洋溢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短,又蕴含着满腔的儿女情长;在显示其罕见自信的同时,却又流露出沉重地哀叹。此诗仅短短四句,却表达出极其丰富而又相当复杂的内心真情实感,难能可贵。
开篇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是用以概括项羽一生叱咤风云的伟绩。读史者皆知,项羽本是少年气盛的将门之子,力能扛鼎,才气超群,胸怀大志;他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敢于呐喊“彼可取而代之”的霸气豪言,证明项羽就是货真价实、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
23岁时的项羽就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暴秦,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愤然起义,成了各路诸路起义首领中的佼佼者。可赞在巨鹿一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与比自己多几倍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奇迹般地消灭了秦军主力,于是被各路诸侯推举为“上将军”。
此后,项所向披靡,直至进军咸阳,自封为西楚霸王。不过,也使读者从他的诗歌中看到夸大了其个人的力量,正是他失败的一个最为重要原因。
“时不利兮骓不逝”此句,恰好表明此际不仅天时不利,就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所以说项羽并非新时代的骄子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在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争中,虽然项羽与汉军大战七十次小战半百次,还打了不少胜仗,但仍然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者。他既不善于用人,更不会审时度势,才是导致他最终失败(乌江自刎),咎由自取的根本原因。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句,说明他已面临绝境。因他的残军被汉军追击而被迫撤至垓下陷人汉军重围时,已众叛亲离,军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美人虞姬。他夜不能寐,与虞姬借酒浇愁。突然,四面传来阵阵楚歌声。项羽大惊失色,悲呼: “汉皆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
此时的项羽,自知正面对已无可避免的灭亡厄运,却表现出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太多叹息的气度。不过他所唯一忧虑的,只是他所挚爱的陪伴他东征西伐的
美人虞姬,前途在哪里?毫无疑问,在他死后虞姬的命运将会非常悲惨。于是他在无限哀伤中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极度悲伤!他在这简短的诗歌里,饱含着对虞姬无比深沉、刻骨铭心的爱。而虞姬也悲痛欲绝,眼含热泪,起身舞剑,边舞边唱《和项王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虞姬自刎身亡,显得异常悲壮。
笔者的一孔之见:可以说用任何豪放派宋词来评价项羽及其《垓下歌》,都比不上婉约派宋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更能如此准确并言简意赅地评价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今天笔者将与网友赏读“楚(项羽)汉(刘邦)相争”中项羽的古体诗《垓下歌》。
据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的记载,此诗是在项羽被困时,在睡觉中误认为汉军已把楚国占领,便慌张地起床饮酒消愁。看着即将永别的美人虞姬和心爱的乌骓宝马,便即兴唱出了这首慷慨悲壮的《垓下歌》。唱罢此歌,项羽率部突围,虽杀伤敌军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自刎于乌江。
网友评论